——《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之一
清华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学与可视化研究所所长 雍俊海
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强调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简称VR)的重要性,并发出了加快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号召,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推进重点行业应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和推进措施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之路将会一帆风顺。《指导意见》之所以发布,正是表明这项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我们多方努力,共同去拼搏,用实际行动去迎接风险和挑战,甚至需要我们去克服有可能遇到的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给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健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并初步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应用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盾,这是难以实现的。
其次,当前任务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建立长效机制。指导意见所列的指标并不是指在2025年之后我国就不再发展虚拟现实产业,而且希望为2025年之后的任务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古以来,创业难,守业更难。2025之后的形势和任务必将更为艰巨。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其培养有生力量和充足的后劲。
最重要的是激烈而残酷的国际竞争逼迫我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虚拟现实产业是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只有胜出者,才能在世界立足。西方物竞天择等主流哲学自古以来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落后就会被挨打”的世界格局也并没有发生动摇。我国自强,就必须有长远规划。
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成败与否,主要是看我国能否建设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品牌。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产业品牌打造。加大对优秀虚拟现实企业、产品、服务、平台、应用案例的总结宣传力度,提高我国虚拟现实品牌的知名度。加强对优秀产业发展基地、行业组织的推广,激发各界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如何落实这条指导意见还需要群策群力。如果无法形成虚拟现实产业品牌,那必将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毫无立足之地。
建立品牌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利润,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有长期稳定投入建立保障机制。产业竞争是残酷的,我们一定要摒弃享乐至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一方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在市场经验和管理能力上与先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一定要有雄心壮志,敢于学习和尝试,敢于形成商业新模式,并在挫折中不断前行。
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就要建立品牌的积累机制,设法留住人才,激发多方能动力,宽容甚至不断鼓励在挫折中前行的先行者。
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我国当前的“短平快”机制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非常有必要。针对,我国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状,当前的各种考核、评估和奖励制度需要做出一定调整和改变。我国目前种种机制虽然多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关键性考评上更倾向于科研环节,成果转化环节有被忽略的趋势;更多的奖励被授予发现科研成果的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人员的工作成果和成绩却经常被忽略了。这些都非常不利于产学研用协同合作,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难以实现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
在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时,也应当加强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工作,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阻碍。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应合理安排各个地方政府的分工合作,针对不同方面进行分头攻关,发挥地方独特优势,互相促进,共享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带来的硕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发展机遇,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建立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攻克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种种障碍,在新时代创造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新奇迹,通过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让百姓更直接和更实在的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