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智能生活 > 企业专区 > 正文

日活超过140万,车来了小程序背后场景化布局渐显

发布时间:2019-01-25 16:07 来源:飞象网 作者:

交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公交出行人次达到722亿,每天大概2.5亿人次左右,众多工具类产品的开发者都想在庞大的公交出行市场分得一杯羹。然而,获取城市实时公交信息、用户实时精准位置的难度都对这一赛道设置了门槛。

早在2014年,车来了便发力实时公交查询,如今已覆盖1亿用户。2017年,车来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上线当天访问人数超20万。目前,车来了小程序日活达到140万,周留存率50%以上。

车来了联合创始人兼COO宋晓天在近期接受采访中,就车来了如何打磨服务体验、选择做微信小程序的原因进行了深度解读。

  App与小程序聚焦“实时查询服务”

宋晓天表示,App和小程序两者的用户并非截然不同,而是有一定的交集。小程序的用户较轻,属于非高频使用,而App用户的特征是高频与依赖性。目前就实时查询这一核心服务内容来说,App和小程序是没有差别的。

作为一个实时公交的垂类工具,车来了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核心用户群是生活在一二三线城市,每天朝九晚五的通勤用户,聚焦年龄在18到35岁的上班族,他们是一群积极向上的主流中端消费人群。每一天都会经历至少两次等公交、挤公交的苦恼,所以车来了的初衷是想要通过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实时公交信息,解决其出行焦虑。

日活超过140万,车来了小程序背后场景化布局渐显

  场景先行,提升出行体验

在日常等车的时间里,频繁地切换动作,比如去刷一下朋友圈或者玩一会游戏,这个过程是有些焦虑的;上车之后,按照平均1天2次的公交车出行,大家在公交车上会度过80到120分钟,这是一段非常零散被动的时间,长时间的拥挤、上下车等因素对乘车人造成干扰,使人们无法沉浸下去做事。

“车来了把目标定位为公共出行的信息服务平台,而非仅针对公交车人群。目前通过实时查询这一刚需服务连接了人和车辆,受到众多用户的喜爱。那么乘车前到下车后的全场景中,如何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是车来了接下来努力拓展的目标。基于此的思考,车来了将公交出行场景细分为行前、行中、行后,针对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比如在休闲小游戏、阅读、电商等进行了尝试。”宋晓天说道。

针对行前场景,车来了为用户提供实时公交查询服务;针对行后场景,车来了加大在生活服务场景的拓展,比如用户下车后不一定直达目的地,有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需求,通过车来了APP就可以查询到附近的共享单车、地铁等,不用再切换几个不同的软件去查找,让行后的规划更加简单、便捷。行中是车来了认为时间更长、人流更大的一个场景,同时这个场景下用户因怕坐过站、乘车过程漫长且无聊,针对这一场景,车来了上线语音提醒、小游戏、资讯等服务,行程中途经的每一站都会有震动提醒,让用户可以安心做想做的事不必担心坐过站,极大的消除了乘车中的不安感。

  车来了小程序的服务联运

车来了在小程序端主要提供公交运行位置查询服务,根据对核心用户的需求感知,用户想要通过一个时效工具来管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根据天气选择出行装扮。因此车来了与墨迹进行了合作,墨迹天气可以借此发现天气与公交信息查询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车来了也可以深入了解用户对天气信息服务的诉求。因此双方的场景便联接在一起,但同样的内容放在App内会涉及到API等相对复杂的因素,而在小而美的小程序中,这种合作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

据悉,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智慧出行分论坛上,车来了获得微信颁发的“年度智慧政务民生小程序奖”,宋晓天在会上表示,未来车来了小程序将不断进行服务升级:从强化入口、拓展场景、服务可用、安全性能、到商业延伸。在出行的场景下,让服务入口一直在用户身边,以科技的力量惠及更多人群。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