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快手用户戴博士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作为在华工作23年的外国专家,2018年以来,戴伟(David G. Evans)教授因为用短视频平台快手做化学科普,为中国科普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方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戴伟的快手账号“戴博士实验室”(ID:679097589)中,满头白发的“圣诞老人”戴伟,戴着护目镜,操着流利的中文,制造出很多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大象牙膏“、“捉妖记”、“穿云箭”、“法老之蛇”……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吸引了244w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达到1500w,他发布的日常短视频,播放量也基本在100~200万。很多人通过快手了解到戴博士,并因此打开了一扇化学的大门。
在华23年,跑二十多省为中国孩子做化学科普
原来,戴伟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化学博士。1996年来到北京化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后,一直定居中国。现在,他是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曾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功勋外教”奖,并被英国皇室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戴伟在学术上的造诣非常高。但让人感到意外地是,从2011年以来,戴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科研转移到科普工作中来。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在小学课堂上完成的。在戴伟看来,科研和科普是科学的两翼,科研重要,科普同样重要。在西方,很多大学教授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做科普,这似乎是一种传统。在当代,剑桥大学化学教授Peter Wothers、诺丁汉大学化学家Martyn Poliakoff、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Brian Cox都是热心科普的专业科研人员。
但在中国大学的考核体系下,大学老师比较缺乏做科普的动力,中国的学术也一直居于庙堂之上。但在戴伟看来,“只做研究不做科普,这太骄傲了,对不起我们的学科,也对不起我们的孩子。”
他观察到,跟英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做实验仍然太少。结合自己儿时对化学产生经历的经过,他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接触到化学,培养科学的思维。“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化学家,但是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戴伟说。
这些年来,戴伟长年搬运着各类器材和试剂,奔波于中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向那里的孩子们演示各种有意思的化学实验,时而器皿里火花飞溅、时而生成一大团或红或绿的物质。一年中,他能跑遍二十多省份,五六十所学校、科技馆。他也非常在意贫困山区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经常跑去为孩子们做实验。
用短视频开启科普新模式,在线影响200万人
科普,除了科学思维还需要普及。
很多人通常认为做科普都是发生在实验室、教室、科技馆或者一些科学杂志、科学网站,但是戴伟却选择在快手这样的大众平台直播自己的实验,他希望让自己的实验影响到更多孩子。
在媒体的采访中他说,“我不想上科技类的(媒体),因为我怕一说科普,人们就没兴趣看了。而在(快手)这个平台,有很多人在跳舞、唱歌,大家都很爱看,观众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在这里直播一方面更加公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我的实验,另一方面更加高效。以往我做一次实验,最多能让300个学生看,但如今一下子可以给几十万人同时在线看。”
而且,在快手上,戴伟与粉丝可以及时地互动。不少网友会激烈讨论戴伟的实验,比如有网友表示,盐酸可以用小苏打中和,要是盐酸进入眼睛,就可以滴入小苏打。还没等戴伟反驳,另一位网友就留言道,小苏打中和盐酸可以,但盐酸和眼睛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中国网友非常好学,他们的讨论让我非常高兴,化学得到了普及。”戴伟说。
戴伟在无意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做科普的方式。央视和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在2018年国庆期间,戴伟教授受邀到央视CCTV-2改革开放40年直播间,作为一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讲述了他来到中国后,从做科研到做科普,并利用短视频做科普的经历。”
2018年12月8日,央视CCTV-13《新闻周刊》报道了戴伟教授在中国用短视频做科普的故事,并展示了戴伟用快手短视频拍摄和直播的过程。
2018年12月31日,央视CCTV-9改革开放40年特别呈现《我们的四十年》中报道了戴伟老师在中国做化学科普的故事。
此外,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对戴伟进行了报道。报道说,“若在快手上看到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穿着白大褂的老外,这个人一定是戴伟。”
一个外国人,用自己的专业和对中国的热爱,为中国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条全新的科普之路。在戴博士看来,这是更公平普惠的一种科普方式。
不管你在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网络和手机,戴博士的实验室会一直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