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赛迪智库丨小米集团股价为何较最高点腰斩?

2019 年1 月8 日,小米集团股票收盘价11.1 港元,股票价格创上市以来新低,较2018 年中最高价22.2 港元下跌一半。小米上市之时,关于其公司模式和发展前景就曾引发争议,股价腰斩似乎暂时印证了“看衰方”的观点。
发布时间:2019-03-05 09:58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安晖 赵燕

2019 年1 月8 日,小米集团股票收盘价11.1 港元,股票价格创上市以来新低,较2018 年中最高价22.2 港元下跌一半。小米上市之时,关于其公司模式和发展前景就曾引发争议,股价腰斩似乎暂时印证了“看衰方”的观点。同时也必应看到,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以手机为主营业务、基于规模的低成本营销模式发展的小米确实走到发展瓶颈期,亟待夯实核心竞争力、寻找新商业模式。

一、背景

依托互联网风口和国际化布局,小米实现迅速成长。小米科技成立于2010 年4 月,2011 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产品。通过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赢得了大批粉丝支持,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手机出货量从2012 年的719 万台增长到2018 年的1.19 亿部,居全球手机企业第四位,2017 年营业收入1146 亿元。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为小米提供又一强大动力。小米已进入印度、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82 个国家及地区市场, 2018 年三季度海外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43.9%。此外,小米积极布局物联网(IoT),推出系列家电、数码产品。截至2018 年11 月,小米IoT 平台已连接1.32 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费类IoT设备排名世界第一。

定位遭质疑、估值偏高,小米上市之路一波三折。2018 年初,小米公司开始筹备上市,招股书中将企业定位为“以手机和loT 智能硬件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希望以此获得投资者高估值。但由于小米的营收主要来自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硬件收入,互联网公司的定位未能得到广泛认可。对此,小米将估值预期从2000 亿美元调低至1000 亿美元,拟在香港、内地同时上市。2018 年6 月,中国证监会针对小米的招股书披露《反馈意见》,请小米说明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随后小米放弃到A 股上市。在香港证券市场,多家机构对小米IPO的估值预测基本集中在700 亿-1000 亿美元之间。最终,小米将发行价确定为17 港币,估值约550 亿美元,较最初预期大为降低。但尽管如此,上市当天仍跌破发行价。

国内外手机市场发展进入饱和期,小米等手机企业都面临发展挑战。国内外智能手机的换机频率逐渐降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5 个季度下降,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7 年二季度起连续七个季度走低。2018 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3.90 亿部,同比下降15.5%。近年来,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下滑,总出货量增长主要依赖于海外业务的增长。但海外市场开拓面临的当地政府阻力和其他品牌的竞争压力正越来越大,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除此之外,美国与贸易伙伴摩擦加剧、新兴市场经济放缓等因素也使得众多科技巨头的股价近期大幅下跌。2018 年,美国五家科技巨头“FAANG”(脸书、苹果、亚马逊、Netflix 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面临了同样遭遇。这一大势也给小米股价下跌带来一定助推式影响。

二、案例介绍

事件经过。2018 年7 月9 日,小米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7 港元,开盘价为16.6 港元。虽然曾在7 月中旬达到22.2港元的高点,但其后股价整体处于下跌通道。时间进入2019 年,小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限售股解禁。1 月9 日是小米集团上市满半年公司员工股及早期投资者股份的解禁日,有近30 亿股限售股解禁,相当于已发行股票的约19%。在摩根大通唱空以及解禁潮来临的背景下,1月8 日小米股价创标志性新低,收盘价为11.1港元,较最高点下跌一半。摩根大通也于同日将小米评级由“增持”下调至“中性”,目标价由18 港元降至10.5 港元。受此影响,1 月10 日小米股价下探至9.44 港元。

后续发展。2019 年1 月9 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各控股股东自愿承诺,未来365 天不出售直接或间接实益拥有的公司股份。雷军表示2019 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为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小米于1 月17 日、18 日、21 日连续回购股票,目前总计两次回购总数占已发行股份数的0.071%,接近1.6 亿港币。企业股价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如果小米把握好人工智能时代和物联网的风口,双引擎战略成功推进,就能重拾投资者的信心,小米股价才有望走出下行期。

三、简评

企业发展不仅要加强品牌建设,更要将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小米早期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线上粉丝和渠道运营,为此,“互联网营销”、“粉丝经济”成为小米品牌的重要标志。但也有观点认为小米的成功源于“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特别是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小米研发投入占比偏少。2017 年,小米研发投入32 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接近3%;华为研发投入896.9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接近15%,从绝对值看是小米的28 倍。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依靠品牌营销积累的“势能”难以长久持续,只有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核心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打造形成强有力的“动能”,形成一流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发展不仅要提出创新性战略,更要将战略付诸于实践。生态体系发展与竞争已成为重要趋势,国内外众多龙头企业都在积极打造以我为主的产业生态,小米也一直将构建生态圈作为重要宣传点。2013 年起,小米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开始生态链企业的孵化,不断将智能硬件创新企业纳入到小米体系内。目前,小米已投资的200 多家生态链企业,推出了众多“智能家居”产品。但严格来看,这些产品虽然同属一面大旗之下,但不同产品存在优劣之分,产品间的互联互通有待强化,实际上并未形成有整体性、协同性的“家居物联网”生态,与国际先行企业还存在差距,也难以吸引消费者、投资者更多目光。所以,提出一个吸引人的新战略相对容易,但只有找出可行的路径和具体的方法,让战略切实落地,但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不仅要发挥社会资本积极作用,也要防范其消极影响。小米公司自诞生起,就受到社会资本关注和“加持”。在公司发展初期和企业筹备上市期,社会资本投入和宣传能迅速推高企业估值,也能提升了品牌效应,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助力。然而社会资本具有逐利天性,特别在股票解禁后的大规模退出,极可能引发股价下跌。有消息说,在禁售期过去后,曾有未披露的投资者以每股9.45 港元的价格出售了2.31 亿股小米B 类股票,若消息属实,在相当程度上也要为近期小米股价持续下跌负责。因此,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利用社会资本实现融资和宣传,也要提前防范社会资本迅速离场带来的动荡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作者安辉系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赵燕系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