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上云步伐不断加速。根据目前发展迹象,记者看到企业上云正在从系统上云向设备上云演进。
设备上云现燎原之势
消费互联网连接的终端是人,而工业互联网连接的终端主要是设备。对于企业而言,设备是核心资产,直接关系其产能、质量、效率、成本等。通过设备产生的数据是工业互联网重要的数据资源。
事实上,设备上云是企业上云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信部发布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同时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要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推动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以及智能化设备上云。
目前,设备上云在全国呈现燎原之势,已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19个省市出台了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文件,对企业上云的任务、内容、进度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工业设备上云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发放云服务券等方式推动企业上云。
业界人士认为,随着各地方企业上云政策的实施,今年企业上云的广度和深度将迈向更深层次,一方面上云企业数量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上云内容将从研发设计工具、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向工业设备上云演进。
其实,工业设备上云作为一种先导性、引领性、示范性应用,将牵引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带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演进和规模商用。设备上云不仅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切入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的竞争价值更是取决于平台连接的设备和企业数据。不过,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设备上云还处于初级阶段,高价值生产设备和动力辅助设备的上云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需求侧来看,相比之前‘机器换人’成效立竿见影,企业上云上平台特别是设备上云见效更多是依赖无形的‘数据驱动’要素,更多是推动企业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目前企业设备上云的意愿仍有待提高。同时,从供给侧来看,国内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的能力提升和生态构建,不断进行企业上云标杆企业赋能和用户培训,中国制造业企业设备上云已处在喷薄欲出的起步阶段。”海尔COSMOPlat相关负责人表示。
航天云网江苏公司总经理纪丰伟认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还处于“跑马圈地”的竞争初期,设备上云还处于初级水平,其规模尤其是生产设备上云的规模还未出现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设备上云的业务价值及其商业模式还有待总结和时间沉淀。
“随着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的深入展开,国内企业对于设备上云接受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近两年设备上云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总体来说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根据企业设备的价值、作用,设备上云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国内的设备上云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无论是设备上云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浪潮工业互联网总经理赵文慧表示。
设备互联障碍亟待清除
目前在设备层,数据的利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备上云,另一种是边缘计算。边缘计算受制于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主要处理一些关键任务,如故障报警等,而且边缘计算处理的是单台设备的数据。设备上云可以处理大数据,以及大量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等。推动设备上云用云,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维修成本。但是,相较于系统上云,企业设备上云并非易事。除了受制于成本、商业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设备互联互通难,数据采集难。
“在技术层面,设备上云迫切需要解决工业协议多、接口难统一这一现实问题。”纪丰伟表示。
设备连接能力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能力。但目前我国企业设备种类繁杂、新老设备混杂、现场工况复杂,现场总线和数据协议也各不相同。此外,还存在大量不开放协议的“哑设备”,而设备数据接入需要适应各种协议类型、设备数据模型、接入方法和传输方式,从而导致设备数据采集难、传输难、应用难。同时,设备数据接入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设备类型和协议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需求。因此,专家认为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消除设备互联障碍迫在眉睫。
“除需要利用边缘网关解决协议的适配问题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建设企业自身的数据连接标准,实现设备上云服务的标准化,利于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数据的融合和贯通,发挥设备数据的更大价值。”紫光云引擎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赵铭远告诉记者。
此外,由于企业众多,数字化程度各异,制造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为实现设备上云,很多时候还需要对设备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改造,充分摸清企业自身设备详情,再根据设备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建设,逐步实现企业设备的全面上云。
当然,这种现状对平台服务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纪丰伟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或数据采集服务商必须解决多源异构采集技术,具备工控信号数据直采、哑终端浸入式或非浸入式采集等多种能力,并且要在尽量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高可靠性采集及传输,以适应中国大量中小企业的工业现场条件。同时,大规模设备上云行动也会促生很多本地化、行业化的中国特色采集技术出现,并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发展。
成功上云只是第一步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设备上云只是数据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需依靠云端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让上云的数据迸发出价值的火花。
“设备和数据上云后,我们首先需要将数据与行业的知识经验模型做充分结合,比如基于设备状态数据和行业算法模型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要能够充分利用行业知识算法,以及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发挥数据的更多价值。”赵铭远告诉记者。
设备上云不仅仅将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等这一最基本的目标。从数据全面性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汇聚设备的状态数据、生产的工艺过程数据、质量检验数据,实现生产运营数据的整体贯通和联接。将关键过程数据与企业管理流程相结合,利用数据发现企业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能耗、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经营的精细化管理提升。
“企业设备上云是手段不是目的,其上云目的还是聚焦通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等成本进行提质增效;通过企业内部、企业上下游、跨企业的协同协作实现资源配置优化;通过企业整体转型进行大规模定制等商业模式和业态的企业模式转型。”海尔COSMOPlat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公有云更具备生产数据实时计算能力,目前很多企业上云上的是公有云,因此,企业对设备上云后的数据安全会产生顾虑,数据安全也是掣肘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大因素。除了消除设备互联的障碍,完善在企业数据应用方面的相关法规,消除企业的疑虑也至关重要。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认为,工业数据因涉及核心生产工艺,其潜在价值、杠杆价值巨大,企业对工业数据安全非常担心。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更需要政企联动。他建议,通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中立性背书,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消除企业对数据安全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