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比‘互联网+’再进一步,体现了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互联网+’解决的是通信问题,是知不知道的问题,‘智能+’解决的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智能+”这一概念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的相关表述说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坎里。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感触颇深:“总理提到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我们也要努力用‘智能+’的思维和方法去提升效率,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真正实现报告中提出的让全球更多用户选择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董事长童国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智能技术一定会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技术。只有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才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抓住新一轮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认为,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全价值链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大力发展智能物联网,用“智能+”赋能中国制造,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垂直行业的结合,方能创造“效率红利”。
然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技术难度大、资金成本高、市场认可周期长。此外,由于制造业、医疗、交通、冶金、采掘等不同垂直行业数字化基础不同,行业发展不均衡,智能化改造的难度也不一致。因此,杨元庆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充分挖掘和推广成功的企业案例及解决方案,由点及面将成功试点案例复制延伸。
实际上,用“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在积极行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企业从传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向深度集成方向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英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互联网+’到‘智能+’,实际上是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层级向更高、更深化发展。”据张英介绍,作为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把推动智能+工业、智能+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在航空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核心关键行业已经加大了工业互联网的布局力度。
推动“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企业也在深入探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将给制造业带来深刻改变,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还可以促进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更好地分析用户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完成个性化生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产品本身也有巨大帮助。比如汽车是典型的制造业产品,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汽车能听会说、能看会认,促进自动驾驶发展。家居产品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能听会说,这些都是制造业全新的产品品类。
“智能+”可高效率管理复杂系统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所说,除了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智能+”能担纲的重任还有很多。“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能实现对复杂系统的高效率管理,适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能+交通”能解决道路拥堵这一城市发展难题,让老百姓出行更加顺畅和安全。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认为,传统方式已无法有效缓解拥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或可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例如依靠多传感器融合等车路协同技术建设的智能路网,可提高交通系统的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运用智能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搭建计算平台,分析全量交通数据,能够预判拥堵趋势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利用智能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可提升交通系统的调度能力。
“智能+医疗”有助于医学科技进步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由于数据互联互通不充分、规范化不够等问题,我国病例数多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上的应用。李彦宏提出,应加强数据互联共享,完善电子病历管理制度。电子病历包含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海量的、标准化的、有效的医案病例数据,是支撑人工智能医疗的核心资源。
“智能+教育”将有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教育”等互联网技术,用直播、VR等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副主席李家杰建议,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
“智能+环保”拓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秉衡建议,将物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与环保监管深度结合。一是加快物联网传感节点建设,逐步实现对长江流域的水源地、河道、岸线以及农林水土等地理信息敏感节点的全面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传输,不留死角。二是以可视化形式实时呈现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实时预警,实现长江生态保护的智慧决策。三是建立沿岸各省市生态监控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促进各地信息开放共享,并以适当形式向公众公开,提升长江生态保护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