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我国重要的植树节,在这一天里国家会组织相关的植树活动,来依法宣传保护树木,动员大家植树造林,共建和谐、绿色、美好家园!
众所周知,植树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为了美化、绿色环境,更是为了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发展,以及调节气候环境。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已经给环境、农业和气候带来了严重破坏,及时的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刻不容缓。
只是,采用植树的形式防治这些问题,一方面劳动力、财力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成效产生的时间也过于漫长,虽然能够“治本”,却是一项浩大而持久的民生工程。那么,就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协助植树治理了吗?其实不然,眼下就有一种十分“酷炫”的方法能够达到植树造林所带来的良好效果,那便是应用各种机器人。
当前,在各种智能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动化需求迎来持续释放的情况下,机器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多个领域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换人”收益,而且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升级。在此情况下,机器人完全能够进入到植树所需要治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生态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全新势力”。
扩大山林资源
植树造林的首先一个价值是扩大山林资源,利用树木的种植来增加木材资源,同时通过森林的繁育和维护来增长林间可利用资源。可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建林和护林。而在这两个方面的实现上,机器人也完全能够做到。
在种植和扩大山林资源方面,眼下以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等为主的国家,已经研发出了一批森林作业机器人,它们具体涵盖了采运、种苗、整枝、嫁接、林内清理等多个植树育林环节,不仅大大提升了森林植育的速度,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还通过大数据精准化的作业模式,有效增强了树木存活率和成长速度。
同时,在保护山林资源方面,以森林防火机器人、监测机器人、灾害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组成的“保护纵队”,也能进一步加强对森林保护的人工干预程度,通过实时有效的监控预防和应对,最大化保障与优化林间资源利用。
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的第二个价值是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种植的树木根部紧固土地,减少雨水冲刷带走土中营养,并造成滑坡、荒漠化等自然灾害。针对这方面的保护作用,无人机能够发挥出巨大功效。无人机可能无法像植树造林一样切实治理水土流失,但它却能够利用自身优势监测、预防水土流失,并对后续灾害进行预警、模拟和保护,借此为植树造林提出良好的规划。
目前,无人机用于水土环境监测已经不在少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无人机能够从高中精准获取防治区域图像,并借助大数据精确分析区域动态变化情况、水土保持状况,以及各项指标合格状况,不仅效率和精度有所保障,而且大大降低人工作业强度。同时,无人机还能够补足一些往常无法检测到的盲区,这对于水土监测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来说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发展
植树造林的第三个价值是保护农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在这个方面,机器人可谓与植树造林殊途同归。为何这么说?因为虽然两者最终都是促进农业发展,但植树造林是通过减少自然灾害,优化农业环境来实现,而机器人则是靠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来完成。
在如今的农业发展中,农业机器人以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农业设备。从类型上来看,农业机器人涵盖了从播种、育苗、种植到收割、采摘、运输等的所有环节;从应用上来,农业机器人能够适应农、林、牧、渔等多种场景;从效果上来看,自动化的农业机器人也能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等不同问题,同时促进农业智能化、现代化、精准化、信息化的优化升级。
调节气候环境
植树造林的最后一个价值是调节气候。一方面利用植物独有的呼吸特点来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空气氧气含量;另一方面吸附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减少空气污染,净化气候环境。
机器人在该方面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当前,人们利用机器人来精准监测气候,借助无人机实施干冰降雨,并凭借智能机器人预测播报天气,这些都是机器人在气候环境领域的有效应用。借助机器人,人们对自身所处的气候环境有了更加精准的掌握,并对其中的问题和治理办法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让气候环境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变得更加简单、廉价和便捷。
综上所述,植树造林所能达到的一切效果,应用机器人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实现。因此未来,借助植树节活动加强环保意识,鼓励和刺激人们环保动手能力,培养人类环保理念思维,然后依靠机器人等科技推动具体治理措施落实,增强环保活动体验与价值,或许将是人们乐于见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