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新经济,发展新动能?2019中国产投生态大会上,工信部信息中心研究所所长张明钟在主题演讲《新经济新动能,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中,以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产业转型为切入点,探讨未来产业生态发展如何推动新经济落地。
今年两会特别提出了“智能+”和5G两个概念,工信部年初也提到了5G的加快商用。所以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回归价值 打造品牌
我是研究信息通讯行业的,对互联网了解比较多,这几年也往传统工业发展。传统的消费互联网正在往产业互联网转移,这也是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工业也存在这样的趋势。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围绕着一个主线,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前我们说互联网有一个怪圈,就是效益优先不优先不要紧,主要有资本就行了。但今天我们逐渐在回归价值,产品服务的盈利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代表了整体行业的健康度。所以推动新经济的要点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我们的经济发展目前有三个要素:一是增速转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回到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因为任何经济体量大了都要增速放缓,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是结构转型。平度的一产二产三产占比分为12%、51%、37%。纵观整个山东省地级市,第一产业(农业)占比10%以上的基本没有。青岛第一产业占3.7%,服务业占55%,制造业占40%多。整个山东的一产占比平均在6%左右,所以平度第一产业占了绝对位置。这让我想到了西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兴仁市,这也是农业为主的城市,它的薏仁米品牌,属于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全国知名品牌。所以农业产品并不意味着在某方面处于劣势,反而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三是动能转换。新动能转换无外乎是设计+、智能+、互联网+这些方式,在现有各行业中增加新的元素。上海市政府最早提出了“四新经济”,新经济的内涵就是四个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个要素需要相辅相成。我比较了解的是新技术和新业态。
新技术像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看起来比较遥远,其实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有了比较多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反而是离企业比较远。未来平度的转型升级要想行业往高质量发展,最好的切入点除了找到适合的行业以外,还要找到带领这些行业的企业家们,企业家们是带领企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要素,要想改变企业必须要改变企业家。
政策催化 企业家升级
另一方面我们讲新技术为什么会诞生,其实跟经济的匹配度有关系。新经济主要由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组成。生产要素我认为就是大数据,未来是DT(数据时代)的社会,什么都是可以可视化的、可量化的。消费者的一言一行、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量化。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有数据思维,因为互联网+的思维只是生产关系的思维,数据的思维才是未来整个数据驱动发展的思维。
我们说行业发展好比一辆汽车,需要三个力。首先是拉动力,是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达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属于需求侧的改变。反过来说为什么会产生新经济?从大的来讲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的群体占据主导地位后,在消费层次、消费观上发生变化,市场必须迎合需求多元化和需求个性化的发展。
第二个推动力指企业本身。如果说市场已经变了但企业没变,那企业就要淘汰。适应发展就需要企业创新、接受新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产业升级转型中最痛苦的是企业,所以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致力于供给侧改革,不是需求没有充分满足,而是企业侧的供给能力没有很好适应现在需求的变化。
第三个催化力,相当于政府扮演的角色。政府做的工作是修高速公路,打好基础设施,让供给侧和需求侧充分释放动能,同时消除高速收费,让成本降下来。北方产业环境稍逊南方就在于此,不是企业不愿意来投资,不愿意来建厂,而是政策有没有给一个宽松环境的问题。所以说用好这三种力量,就构成了新经济的诞生。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第一要素就是技术驱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拥抱新技术。如果一个企业愿意拥抱新技术,虽然过程要经历短暂阵痛,但最终迎来的是高质量发展。
传统动能减退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新动能,还要稳增长,调结构。平度的产业结构是工业占绝对优势,因为平度一方面承接青岛市的海尔、海信、青啤等大的生产基地落户,短期内积累了工业基础。下一步怎么调结构走出产业升级这一步,这也是未来平度发展的重要一环。
平度的第三产业占比是37%,未来在保持工业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让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是很好的模式。
相对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不适合当前行业发展的人会有短暂下岗的情况,惠民生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我跟很多企业老板了解过,他们不是不愿意升级,不是不愿意拥抱新技术,他们面临的阻力比我们想的大。比如福建一家企业,一条新生产线投资了几千万,但上了一条生产线400个工人就要下岗。区里说这400人要怎么办,而企业家说如果这400人不下岗,可能未来整个产业都要停滞。拥抱新技术一开始可能出现原有人才下岗的情况,但未来会有更多新型人才的就业被创造。所以政府需要承担分流性工作,在惠民生、扩大就业岗位的时候要往前看。
未来发展趋势
下面讲讲几个未来发展的趋势:工业互联网,5G,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推动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最好的衔接点,它的技术蓝图、战略蓝图的定位非常高。工业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融合。刚才我们说智能+,包括智能制造,未来所有没有生命的设备都会有“生命”,会产生数据。通过精确采集数据,从而达到了解社会、优化机构运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预想的智慧城市发展方向。
4G技术从研发到推出大概用了8年,而5G的推出大概不会超过5年,最近的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说6G的问题。
5G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像4G,4G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带领消费者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5G改变的是社会,让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处于一个世界格局大变化的时代,技术发展的卡位带动的是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说在核心技术发展面前我们必须当仁不让。
目前运营商的5G试用,带来了更清晰的直播、VR、车联网、智慧家居等等,但未来5G技术的想象空间远比这些要大。理解这项技术怎样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才是我们说的拥抱5G技术。
两三年之内我们将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第一个标志就是物联网设备数量超过用户持有设备数量。现在我们的物联网设备数量是六七个亿,未来两三年会达到百亿级别,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主要来自物联网的采集,所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做成百亿级别的市场。
专访张明钟
春光里:现在5G还没有大范围的应用,您认为5G普及到三四线需要多久?
张明钟:3—5年差不多。4G的迭代比3G要快三年左右,5G比4G更快一些。5G的特点是基站比较多,因为信息传输速度变快对基站的要求也更高,原来的基站可能是是100米一个,现在可能是要求50米。但基站通常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就可以,所以运营商在这块儿的步伐会比较快。客观来讲,5G对我们老百姓改变不是很大,5G改变的是企业、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等。
春光里:智慧城市是什么样的?
张明钟:智慧城市首先说智慧,就是让这个城市变得有大脑。就像科幻片里一样,我们进入每一个场景都不需要特别的许可证或票证,也不需要你提出要求,系统和设备会自动识别你是否有权限、自动播放你在这个地方需要知道的信息或影像资料。比如说故宫文物的自动解说、公交车自动刷脸收费,智慧就是不需要人介入的系统化方式。从硬件上,智慧城市每个角落都有传感器,让物理的城市变成数据化的城市,从每个环节收集上来的数据让城市能够被量化、智能化,我们就进入了无人执掌也能运转自如的城市。
春光里:以工业4.0为基础的柔性的供应链普及之后,会对大型制造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吗?
张明钟:从目前中国柔性供应链发展来看,包括青岛的红领在内的企业做的都不是很好。从长远来看,柔性供应链一定是未来趋势,但我认为柔性制造不是中小企业的趋势,它应该是大企业最先做的。只有具备行业龙头地位的大企业,才能在生产线上去尝试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小企业主要是辅助生产。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转型升级,依靠中小企业带动,可能在短时间里会产生相对的价格优势,但产业整体格局就走不远。
春光里:很多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都在中小型企业手里,但国内的尖端技术还在大企业手里,这会造成哪些影响?
张明钟:一是尖端的技术在大企业,二是所有产品的销量汇入大企业。一旦柔性供应链成熟,大企业在个性化生产上比起小企业更有优势。未来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创新力度会不足,所以最好的模式是大企业引领小企业,小企业跟随大企业去融合发展。现在很流行的阿米巴模式、去中心模式,也可以成为大小企业之间的一种生产传递方式,小企业的生产线可以成为这种结构里的最小单元。
春光里:按照这个思路去想的话,未来很可能是大企业分配产能,然后小企业成为供应商?
张明钟:对,就像现在的“浪潮模式”。比如说山东省规划了一个扶持扶大浪潮集团的战略,所有的政府购买都要通过浪潮集团,再分包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