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赛迪的邀请,让我又一次有机会到深圳来跟在场的各位专家、老师、嘉宾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话题。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给我的题目叫做展望,既然是展望,我想还是可以回溯一下。
2016年我在会展中心参加赛迪的会,三年前我们谈智慧城市的时候,大家的主题还是如何做城市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更多讲的是一体化的技术,更多讲的是一张图,讲的是用数字技术如何做城市规划,那个时候的主题还是比较鲜明的。三年后的今天,各位嘉宾的分享,我们发现这些领域已经做得非常深了,不管是华为公司、阿里公司包括旷视科技的同事,大家都谈到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里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杨主任也把我们做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的心路历程,包括现在的方法论更新给大家讲了。我们做的是技术优先,城市是怎么从传统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如果让我展望的话,我2016年听的是这个话题,2019年听的是这个话题,2022年会是什么呢?一切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不为人服务的技术不会特别的长久。智慧城市既然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是要为人服务的,为谁服务的主题是智慧城市持续下去的话题。我记得杨主任的演讲中提了三个角色:主角、主导、主推。主角讲的是城市里的居民,城市是由人和人组成的社会构成,人和社会生活在聚集区里。其实智慧城市核心还是要为人服务,不为人服务的智慧城市服务生命力不会那么强,“信息为基 以人为本”是大会的主题,前面这些年的发展,信息技术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已经到了算法这级,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相信可能是未来三年的重要趋势。
这张图不用讲了,我们一天都在讲这个图(见PPT),左上角讲的是可持续发展、效应、安全,左下角是人,一切都是为了人进行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推,推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背后是有逻辑的,不是我们让城市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智能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这里面的核心关键,国家推出自己治理现代化,其实这是人治、社会治理的核心关键,城市是聚集人的重要载体,如何加强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智慧城市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随着国务院发了很多的文,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包括《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规划》,都非常细化信息化的措施、产业的政策,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推动治理创新发展的纲和魂。
实际上说是这么讲,我们发展这么多年了,我觉得以人为本还是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我们想为民服务,我们想以人为本。方块里很多领导和嘉宾都讲到了,我们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们是全世界至少占了一半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占了很大的财政比例,出台了很多了文件。哪个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智慧城市,我觉得还很难说,也许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已经实现了哪些管理、智慧化的治理,企业落地了哪些重要的样板工程,哪些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对于居民来说,我们觉得您所在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你带来的反馈有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杨主任讲了十个问题。
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1、项目型思维导致的,主导者是政府,既然是主导者买单的就是政府,政府买单肯定做成工程项目,现在联合运营的机制也是刚刚在尝试。政府购买的项目是建设项目,是非盈利的。政府不同的部门确实有不同的职责,对系统和项目的需求不一样,所以会带来一些新的割裂。项目的思维是项目验收、交付就完成了,很少考虑运营的业绩。这是刚才很多领导分析了。
2、数字化的公民水平相对滞后,公民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公民要厘清一下,公民的数字化系是公民基本具备使用数字化工具和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大部分的能力是具备数字化能力了,就像企业具备数字化能力,政府具备数字化能力一样,反过来数字化的公民显然是被忽视的。政府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政府,数字化的企业推动企业数字化的服务,都为公民的数字化进行赋能,如果我们的目标想为民服务的话,我们想以人为本的话,公民的位置是非常尴尬的。
主导者也讲了,主推者也讲了,公民的数据是有很大的法律效益,国外有108法案,国内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运营商的同事讲了,有些数据是很敏感的,不能随便用,我们要脱敏处理,做赋能的平台。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两会上已经有代表跟国家真正提出数字公民的建议,数字化公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法律权属确权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话,永远迈不过智慧城市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鸿沟。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国家,他是第一个采用数字化的国家,采用了区块链的技术。这个问题却不会被提出,会不会三年以后变成同样这个场合热议的问题?我们认为数字公民是公民在数字世界中的存在,同时是公民责权利数字化的呈现,是构造公民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下午另外一个主题数字孪生,旷视科技的同事讲到我们对机器人可以做数字孪生,人是不是有数字孪生的一天?随着城市的数字化,生产、生活环境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一定会被提上日程,而且是有章可循的。
公民身份的数字化是一个公民数字化的核心节点,如果能突破这个节点的话,很有可能会串起来数字链条或是激活数字经济,甚至完善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我们提的几个字,还数没民,不一定妥当。政府主导的公民服务的数字化已经在做了,运营商也好、很多的主推企业也好,通过自己的服务业拿到大量的数据,我们开始为公民画像。
还有一个是公民身份的数字化,这是属于个人属性的部分,可能不一定是很热的,实时动的数据,它不一定是画像可能是属性,它应该是公民身份数字化的核心。如何在云中握手,解决最后公民的身份、数据和服务问题的节点,可以用这个点激活它。
说到公民被数字化,我相信很多人是有疑虑的。大家都用微信,微信上什么都干,支付等很多事情都做,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数据是给别人了。难道为了数据安全就不用微信吗?现在已经不可能了。为了方便就要贡献数据,反过来讲这个道理合理吗?相信每个人都是有问题的,我们随便列举了几个:我的数据到底有哪些?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相信这个房间里的人都是从事信息工作的,我们处理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多的文件,你到底有哪些数据,都在哪儿,有在自己电脑的,有自己传到云的,有给别人进行数据服务的。我的数据如何为我的服务,我的数据能不能为别人服务,到现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做数字城市、数字经济的话,如果没有答案的话,这是最大的服务对象。同时政府也一样,政府做大数据,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依然存在,有了很多的进展,相信还是有很多的困难。
对于主推者,我们做大数据产业的企业,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投资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的项目,这个项目很难可持续运营,我建了这个平台,我有数据进行收集,但也有可能涉嫌违法。到目前为止数据的种类非常多,数据的类型包括意义和价值,都要被定义、都要能够有效使用才真正有价值,目前很难拿到真正对你价值非常大的数据,这是我们这个产业三个角色面临的困难。
我们刚才谈到还数于民,我对数据有这么多的困惑,谁还给谁?还什么?我们谈了一个数权的概念,在数字世界里的公民权利,数据是我产生的,是不是我拥有的,它是不是能产生价值?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被探讨的问题,权利包括拥有、获取和保护、应用的权利,也代表真实世界的责权利,这些在数字世界是不是能被延伸,是不是作为在数字世界里的通行证?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技术上要破解数据风险和数据的困境,同时在策略上建议要提还数于民的概念。有了这两条,我觉得就会有一个路径,让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找到方向。
公民的个人数据应该经由公民授权方可以被使用,平台不应该留下公民的个人数据,大数据应用开发的企业也不应该看到属于我个人属性的数据,不存在数据的批量导出,数据不能出政务网。由此想下去还可以想出很多的策略,也许未来有一天,可能完全是公民众筹的数据体系就建起来了,我们把自己的数据存上去,形成能力的开放。基于能力开放平台,通过政府的服务、社会的服务APP实现数据的调用和应用,政府和社会服务统一、统筹起来,实现政府社会治理和市场商业价值,让他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运营。一个人的数据价值不是很大,大规模的数据利用效率很大,可能给其他人带来很多的收益。
我们继续往下畅想,数据的交易中心会不会形成数据银行?数据银行以前只是存放资产的,未来可以在平台和技术的情况下把资产变成服务,也就是说可以把数据产生的数据能力作为资产存放在数据银行。这些银行是个人存进去的,大家存进去的。资产存进去银行会现在放贷收取利差。我们借鉴各种提法,提的数据白盒、个性化的数据利息、数据的浏览器,开放的数据基础平台,这些可能是未来数据的银行或是个人数据保管箱里具备的功能。也就是说你的数据会被清楚的知道有哪些放在哪里,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对别人产生的价值如何能交易,最后还受到保护,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公民生态第一个应用就是数据银行,数据银行到底怎么建?没有数据身份建不起来。我画了一个图,最中间的数字公民的ID就是物理世界的身份证号码,需要自证和他证完成整个身份的认证,这里面有很多的技术,这个体系要跟画像连在一起,有了画像政府可以做什么?主动为你提供服务,现在政府讲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就像微信一样不开放数据就享受不了服务,如果他想在你前面,服务在你前面,你肯定会交易的。数据产生价值,集体数据和个体数据组合起来产生更大的收益,如果你作为共享者,你还能分享权利,为将来的数据共享真正的商业模式带来更大的机会。
这个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完成巨大的转变,今天的会上已经很明显了,大家谈的基本上是主推方为主导方提供以事情为主的、以政府服务公民,以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为主的主线,反过头来变成以人为主线,以服务我们的老百姓真正的需求为主线提供的社会服务,这种社会服务能力是亲民、友好的,也是更加和谐的,也是我们国家推动新的社会治理体系非常关键的点。我们觉得如果你的画像是清楚的,政府掌握这些数据,他能够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倒推回机制体制的创新。希望三年以后的讲台上大家可以分享这方面的成果。
总体上来讲,建立数字公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至少提供三个入口,为三个对象服务地:数据确权的可信入口;政府精准服务入口;商业服务场景入口,人的画像作为个人数字银行的节点未来大有作为。
越服务、越人性,智慧城市讲的就是让城市更宜居,人民的生活更优获得感,这些宜居和获得感都来自于身边享受到的服务,很大部分是政府提供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商业社会提供的,无论如何,越精准的服务越依靠我们这些数据,利用数据进行服务这里的确权、认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畅想一下,讲着讲着我想起很多年前的游戏和电影,越来越多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作为公民使用数字化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这些技术的互动性的增强,我们被数字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先,数字化的公民和政府、商业社会主动提供的社会服务紧密的耦合起来,这样增加我们互动的程度,增加我们参与的程度,这样的话,城市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