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融入进各行各业,数据早已从用户行为的附加产物转变为像石油一样的生产要素,各个企业都在利用大数据吸引客户、提高利润,难怪《经济学人》喊出了数据就是21世纪的石油。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数据的源头,普通大众并未从大数据的红利中获得任何收益。
一、大数据时代下普通网民的尴尬现状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同比增长三成,且预计2020年这一规模有望赶超1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近三成,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如此迅猛,大数据产生了这么大的价值,但是普通网民对此几无察觉。
因为大数据行业一直是一个B端服务业,大数据的价值流转被局限在企业间,距离普通用户太遥远了。现状的吊诡之处就在这里,普通大众是大数据的来源,是这条产业链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是,普通用户不仅没能从大数据创造的价值中获得任何收益,还经常被个性化定价、推销等“数据”成果伤害。
在这困局中,没人可以置身事外,因为互联网已经如此紧密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离开互联网,也就无法摆脱数据的跟随。
二、现状缘何发展至此
数据创造巨大利益
如前文所述,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大,无数企业愿意为数据服务买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在线营销,对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或内部CRM、CMS、POS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搜索引擎和各种网站上将广告推送给目标受众。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价值就更大了,没有人可以否认,数据对优化产品的重要意义,多少公司依靠数据不断迭代产品,最终成功抢占市场。
公司还能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设定个性化价格,虽然价格歧视一直存在,但是大数据生成的用户画像大大提高了区别定价的精度,这就是所谓的杀熟。
数据还能够用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分析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越,人工智能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包含动态趋势的关键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数据驱动决策。当然人工智能的训练也依赖数据,数据与人工智能是相辅相成的。
不仅如此,公司还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市场空白,拓展新业务。现在,就连传统公司也在纷纷建立自己的数据公司。大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是商业机构无法抗拒的。
数据集中程度高
虽然数据无处不在,且源源不绝,但是数据的入口却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互联网行业是个赢者通吃的游戏。
赢者通吃、马太效应、大者恒大……已经有太多名词和文章来描述互联网行业的这一特点。因为互联网行业没有保护壁垒,所以“不做到行业前两名,基本就等于失败。”互联网创业公司也识时务的把目标从上市敲钟,降为做大后被高价收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互联网形成了一座又一座巨大的信息孤岛。
每座孤岛都聚集了海量用户,用户的数量越多,数据的整体价值就越高。这就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用户数量越丰富,数据越丰富,对 “优化”产品、提高利润十分有利。但同时,用户的数量越多,某个用户的话语权就越低。用户的话语权随着数据集中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实反映的是用户的选择权越来越低。
相关规章亟待跟进
数据隐私保护相关规章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1985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越境信息流规则》,10年后的1995年欧盟才提出《数据保护条例》,1999年美国提出《金融现代化法案》,2000年加拿大提出《个人信息保护和电子文档法案》,同年美国与欧盟提出《安全港隐私原则》,2001年欧盟提出《网络犯罪公约》,2002年美国提出《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2005年日本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法》,2013年新加坡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法》,2014年澳大利亚提出新《隐私法》,2015年俄罗斯提出《个人数据保护法案》,2018年欧盟提出《一般数据保护法案》。
可以看到,虽然信息安全相关规章的订立工作一直在缓慢发展着,但直到2018年数据的隐私属性和权属问题才被规章条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还只是完成了订立工作,执行的及时跟进仍然需要努力。
普通用户缺乏数据管理能力
虽然经过一系列数据隐私事件影响,普通用户对隐私保护有所觉醒,但是还未彻底形成明确的数据权属意识,更妄论进一步的数据资产意识。不仅如此,普通用户极为缺乏数据管理能力,面对APP冗赘难懂的授权申请,普通用户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只好同意。
三、普通用户的新选择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大数据和互联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经历过去年的波动和低谷,但这反而引起了行业的反思。区块链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区块链是否局限于各种O,答案是否定的。已经有很多公司不满足于此,开启了勇敢而充满开创性的尝试。
其中,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交叉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区块链的确权和加密为明确数据权属、保护数据隐私提供了技术支持。当大数据服务从B端走向C端,数据银行诞生了。
对于区块链技术而言,数据银行是一种全新的落地,对于大数据行业而言,数据银行亦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传统大数据公司往往是技术服务公司,但是现在,走到了前台。
现在市场上冠以数据银行概念的公司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数据银行应该是面向C端用户的。银行的资金来自C端用户,并为用户返利。当数据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并且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了相应难题后,帮助用户托管这种资产的平台——数据银行的诞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几家推出“数据银行”模式的公司,他们都在探索如何将数据生产接入数据价值流通环节,其中,睦合达更是明确提出数据价值回归用户的口号。根据其对外宣传的资料显示,用户可以在其应用上建立自己的数据资产账户,上传、管理自我数据,用户可以决定自己的数据能否被流通使用,并以此享有一定价值回报。这里有两个关键点:自主管理、价值回报。不能实现用户数据自主管理,并为用户提供价值回报,难称银行。
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用户数据第一次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这方便了数据使用权的交易与流通,推动了数据价值在普通网民和企业之间的流通共享。
当然,提到数据就不能不提安全,解决数据安全,是睦合达这类新型数据公司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展现威力是时刻。在其官方新闻中,睦合达宣称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用户上传的数据加密存储,访问数据必须经过用户授权,这就有效阻止了用户隐私的泄露。
此外,新闻显示,它还运用了大量传统成熟的安全技术,同城容灾、异地备份、业务系统间私网隔离、数据库内网安全组隔离、云堡垒机管理、网络入侵防护、下一代防火墙、威胁情报系统……综合保护用户数据安全。
数据银行模式的建立帮助用户享受到了数据产生的价值,体会到了大数据的红利。用户能够通过数据资产账户获得价值回馈,将加大提升用户上传、完善、更新数据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加丰富、更高质量和更高时效的数据产品,达成共赢。不仅如此,数据银行也极大提高数据的流动性,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数据将在叠加效应下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数据银行中,数据成为了有形资产,能够变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展示了更多可能。
“数据银行”这一模式虽然刚刚兴起,却展现出了磅礴的生命力。可以预见,随着普通网民对“数据资产”、“数据银行”概念的逐步接受和认可,数据银行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力量,有望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