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的精神是“Citius, Altius, Fortius”,即“更快,更高,更强”,各个领域的运动员们也充分的表现出了奥运精神,一次次的打破奥运纪录甚至世界纪录,尽可能地接近人类极限。但你有没有好奇过,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是如何做到的?
美国NBA湖人队有位绝对MVP的球员叫科比,他曾经说过“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我见过每天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无可否认,勤劳努力的重要性。但除了勤劳,其实进步更快的是科技、知识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理解。
运动员为了增进运动表现,除了努力练习超越自我以外,常常会通过补充品来替自己增加优势,只是很多补充品往往标示不明,除了可能伤身体,又容易让选手沾染禁药。而NADH这种人体内天然存在的物质,对运动表现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了科研关注的重点。
NADH是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天然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参与上千种反应。它进入人体内能够分解成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氢(H)和能量ATP。
NADH应用之父奥地利维也纳Birkmayer教授说:运动员每天吃5mg到20mgNADH都有助于运动耐力提升。他的一项实验发现NADH能够提高能量水平:每天服用30mg NADH,持续4周后,马拉松运动员的血液细胞中能量水平比安慰剂组高。
细胞内能量水平越高,血液中剩余NADH的量越多
而在另一项实验中:
17名竞技自行车手和长跑运动员,每天早餐前服用5mg NADH,持续四周,结果发现:大多数运动员的反应时间明显减少。其中5名运动员减少10%,8名运动员减少10%至20%,3名运动员减少 20%以上。在17名受试者中,16名受试者的整体反应时间显着改善,体能表现也得到改善。2名运动员最大运动表现(每公斤体重最大锻炼量)增加了10%以上,另外7名运动员增加了10%。在最大摄氧量 VO2max/kg方面也有类似的改善。
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务所运动医学系的双盲研究中:18到49岁高水平运动员,持续4周服用 30mg/day NADH,清洗期6周后,服用NADH组与对照组互换。实验过程没有副作用,没有人员退出。实验结果发现NADH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影响:
1. 氧消耗量降低,呼吸系数提高
2. 二氧化碳呼出量和乳酸盐水平下降,乳酸盐水平降低意味着更长的有氧运动持续时间
3. 钾水平下降,因为运动对钾需求量高
4. 血浆肌氨酸浓度下降,间接说明NADH防止运动造成的细胞损伤
5. NADH增加细胞的氧利用度,增加运动员7%的肌肉能量供应,相当于普通人增加25%的肌肉能量
这些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因为运动员想要增加运动表现一般来说是要经过许多刻苦的训练才能逐渐进步,对于顶尖的精英优秀运动员来说,想要增加一点点的运动表现,除了艰苦的训练以外,还要有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而简简单单的摄取NADH竟然能在他们的艰苦训练之外,额外替他们争取到更多的运动表现提升,即使提升很微量,要知道,世界纪录的推进,常常都是在毫厘之差而已。更何况NADH对于运动表现的提升效果如此显著。
然而NADH这种天然物质,虽然有效但因为非常不稳定难以制取,一直是科学家们攻克的难题,赛立复率先采用2018年诺奖成果酶定向进化技术和独创的Turn A递送体系,成功克服了这个多年未被攻克的难题,制成了在长达2年的储存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稳定性的赛立复NADH。
更重要的是赛立复NADH不是兴奋剂,不属于运动禁药。2003年9月30日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发来的关于NADH不在兴奋剂名单的信,证实NADH不是兴奋剂,运动员可以服用赛立复NADH安全无副作用地提高成绩。
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福音,虽然想要靠补充品来提高成绩并不是根本之道,但是只要是合法、安全的方式,能够为自己争取更佳成绩的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
1.Nadlinger K, Westerthaler W, Storga-Tomic D, et al. Extracellular metabolisation of NADH by blood cells correlates with intracellular ATP level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General Subjects, 2002, 1573(2): 177-182.
2.Birkmayer, G.D., & Vank, P. “Reduced coenzyme 1 (NADH) improves psychometric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athletes." White Paper Report, New York;
Menuco Corp., 1996.
3.Birkmayer J G D, Grathwohl D, Klann M, et al. Stabilized NADH improv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erformance in highly conditioned athletes[J]. Dubrovnik,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