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亿联网络大中华区总经理林小盛:无边界办公,把握企业办公新变局

发布时间:2021-09-06 20:21        来源:TechWeb        作者:

2021年9月2日,36氪“WISE2021企业服务生态峰会”在上海新发展亚太JW万豪酒店举办,在峰会现场,数十位企服行业大咖、投资机构代表们将围绕“企服新  浪潮”,共同寻找中国企业的成长新动力,以及中国企服市场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中国企业固有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降本增效正在成为几乎所有企业的共同选择。企业服务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商业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赛道,国际巨头、科技企业与企服新势力们纷纷瞄准企业市场,力图在这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在WISE2021企业服务生态峰会上,亿联网络大中华区总经理林小盛与36氪CEO冯大刚以“无边界办公:把握企业办公新变局”展开对谈讨论。

林小盛表示,在国产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核心市场,亿联网络把业务重心转移回国内,将凭借自身全自主研发的音视频高效办公方案,为更多企业打通沟通环节和工作流程,提升办公效能。

对于亿联而言,智慧办公的概念已经成为了远程视频会议的延展——打通各种沟通工具,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运维管理和数据管理,打造全场景化的智慧办公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了亿联的核心竞争力。

1630891256487023894.jpg

以下为对谈实录:

冯大刚:最近一年远程协作是非常火热的话题,亿联网络之前已经成立20年,之前的经历大部分是在海外市场,在国内好像还没有那么熟知,先请林总做一下介绍,不管是关于个人还是公司的。

林小盛:我是来自亿联网络的林小盛,非常荣幸参加企业服务的生态大会。像刚刚冯老师讲到,亿联网络一直专注在海外市场,这几年随着整个国产化的浪潮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国内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内市场也必将成为全球通信的一个核心的市场,所以,亿联网络这几年把重心转回到国内。我们最近做了很多,像中海油等项目。亿联网络是一家产品研发型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在企业服务市场专注做了20年,我们提供高效办公的音视频解决方案。

大家熟悉视频会议,智能协作等方面都是亿联网络擅长的领域,大家回去以后可以留意桌面的IP话机可能是亿联网络的产品,亿联网络在这个细分领域达到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我们连续好几年做到全球第一,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一个中国的品牌能够在全球的市场做到细分行业的第一。同时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得到全球很多客户的认可,亿联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微软Teams、ZOOM、腾讯会议三大巨头认证的民族品牌,对于我们来说,这几年把重心回到国内,就是让国内的通信市场追上海外,做到全球领先。

冯大刚:能不能介绍一下现在的收入规模、市值这样一些数据。

林小盛:亿联在2017年开始在创业板上市,创业板上市之后,在国内才陆续有一些声音。目前亿联的市值差不多在800亿人民币,我们去年的营收差不多是在28亿左右。

冯大刚:我们现在回归中国,看到一些市场的变化,这跟去年的疫情关系很大吗?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影响?

林小盛:会,有很大的影响。大家知道整个全球的企业通信市场,或者我们讲的协作办公市场,海外一直走的比国内稍微领先一些。但是去年,整个疫情的影响把国内这一块市场充分的调动激活起来了,在协同办公领域,现在国内和海外已经旗鼓相当了。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企业考虑的只是怎么把业务能够正常的推进,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已经上升到效率的问题,已经变成这个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来到竞争力问题的时候不单单是沟通工具,而是对于整个办公模式的变革。

最近的国际巨头,微软、Facebook都引入了混合办公的模式。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前一段时间携程推出了混合办公的实验,目的是让员工自由的选择在家还是集中办公。但是这些本意都是为了我们说的提高大家效率的概念。如果回到整个国内的市场来看,其实国内企业的特点不同,它的需求或者场景是更加的多样化,它没有办法用标准化的产品全部解决。

我们以视频会议为例,原来的央国企市场,以前我们这些客户只要有一套内网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了。现在除了内网要有一套,在互联网上还要有一套,同时它要求这两套之间要互通互补。整个需求量变大,并发数变多,并且要求国产化,对这个行业是巨大的机会。

再往上升到了协作的维度,大家对于远程办公,远程协作的概念已经接触了,而且也慢慢的接受了。最核心要解决的是不同的系统融合完之后,大家能不能解决很好的数据互通,如果解决不了,效率反而是降低的,这是亿联专注解决的问题,我们是产品自研型的团队,这一块亿联非常有底气能够提供行业领先的音视频的解决方案给到大家。

冯大刚:您觉得疫情所带来的用户需求或者用户办公场景的变化是暂时的吗?是不可逆还是可逆的?第二,对我们竞争格局有什么影响?

林小盛:我们假设最近需求有所回落,也是暂时的。原来只是为了维持业务的开展,现在变成竞争力。今年不做,明年也要规划,我的竞争力、信息化水平、数字化转型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个大的维度不可逆。只是现在有所回暖,但是大趋势不会变的。

竞争格局来讲,企业服务是挺看长期的产品。很多服务是订阅式的,不是产品一次性的买卖,是产品持续性的服务,对于大家谁能持续的投入,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竞争格局上会有更多的玩家进来,但是真正能在这一块专注,去持续投入,去不断的做产品迭代和研发,这一块的厂家其实不多。

冯大刚:我们知道,亿联做行业已经超过20年,在您的观点中,这20年来办公方式能不能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标志性的东西是什么?

1630891307960013106.jpg

林小盛:以亿联20年的成长举例,2001年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萌芽,我们跟客户的沟通更多是通过邮件、电话或者飞大半个地球跟客户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沟通效率、经济效益很低,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单一事件点对点的沟通,我们可以定义为办公1.0时代。

2.0时代远程会议开始普及,我们跟客户之间一个远程会议就拉起来的,会后通过邮件,通过项目管理同步跟进我们项目的进展,单一事件多点多维度的沟通,这是2.0时代。

现在大家需求不只是这个,我们希望全流程全场景的打通,希望横纵向的打通,纵向是跟内外部、上下游打通。横向是更多的跟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整合的打通。

冯大刚:我理解是说,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进入3.0时代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云计算可能是企业服务完善的标志,是不是今天云计算更加的普及导致我们可以进入到3.0呢?

林小盛:的确是。云计算的普及的确会推动3.0到来。我们讲3.0必须全流程全场景的打通。除了沟通还要有最典型的特点,组织化的协同。既然要把所有的业务流,工作流汇聚到这个平台,他处理的数据量就会很大,这里自然而然就会用到云计算。只是在国内的特色下,我们国内的云有自己的特点,不但有SaaS公有云,还有私有云,还有最近特别火的国资云。不管是什么样形态的云,本意是为了解决组织化的协同,利用云计算的技术解决整个沟通效率跟全流程的打通。36氪现在整个沟通大概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冯大刚:36氪还是挺典型的,对您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容易服务的客户。因为我们的场景很特殊,首先,虽然我们的人数只有大概五六百人,我们分布在全球6个国家,中国国内的十几个省,大部分人都是分散的。有大量的内容团队,内容团队不坐班,所以他们是在火车上、飞机上、茶楼、咖啡馆里面这种地方办公,我们是特别需要一个方法来管理这样一个极度分散的团队,我们是极度分散的组织,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办公和协作?

林小盛:您的体会跟我这边所遇到的问题是很像的。像我们国内的整个销售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地,我们很多同事一个月见不了一面,我们顶多是季度述职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这是我们最典型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彼此协作效率没有降低,我们每年业绩保持高速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平台。我们所谓的引入了组织化的协同。

我给的建议更多的是要把所有的沟通的方式以及我们的工作流程全打通,做到整个数据畅通无阻。就以我们自己的销售为例,我们的销售天天在外面跑,它要跟内部的产品、市场、技术支持团队沟通,除了我们的即时消息,还要经常参加我们的月例会、周例会,要有视频会议的方式加入,还有很多审批流,还有很多OA政策的申请,再有就是下单要走CRM,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跟进,要用项目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分散的,对他们来说都是崩溃的。

我们现在内部所用的融合通信的解决方案,是UME的平台,实现把所有业务流打通,这样效率就得到了提高。就拿36氪今天的这场峰会活动,我相信今天活动办的这么成功,前期有很多的工作,不管是跟合作伙伴要电话交流,视频会议,内部有很多的文档协同,我们的演讲嘉宾的PPT要协同,再就是我们这个项目整个进展如何,我们项目过程中重点跟进的事项如何,还有就是我们的整体文档的协同,包括这些流程用一个平台打通,同时还能做好数据的管理,便于我们做会议后做复盘分析,做定向的数据分析,有一个系统能打通全流程,对冯老师来说是效率上很大的提升。我们的建议就是打通所有的数据,打通所有业务流程组织化的协同。

冯大刚:对于亿联来说,因为我们本身做这个行业的,我们今天自己的办公是2.0还是3.0?

林小盛:我们已经实现了3.0。今天推的这一款产品,融合通信的UME方案,以前是亿联内部的工具产品,包括我们的业务在全球,我们的这种远程沟通协作是非常频繁的事情,这是我们内化出来的产品,我们自己跑了好几年的成功经验,把它产品化以后,结合中国的特色增加很多功能进去。

冯大刚:最近我们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老板不让你远程办公,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效率的问题,其实远程办公的效率并不低。而是老板看不到你心中不安,这是文化问题或者是一个管理问题,这个问题您自己怎么看?

林小盛:国外和国内差别很大,国外已经在家办公了,国内的确会存在您刚刚提到的这种问题,老板分不同层面,像互联网型的公司或者很多高速发展的公司,其实是接受这种模式。我们公司里面的研发团队可能相对来说,更接近于后者,不希望是这种。但是对于营销团队本身就在外面跑,就希望这样一个工作模式,所以我觉得对国内来说,的确回到原来说的,我们的市场相对有自己的特色,不管你是央国企、互联网相对之间的需求跟场景的差异化还是挺大的,但是大的趋势不会有影响,因为我们刚刚讲到的办公更多的是有一些应急场景,不管是在出差,还是在家里或者其他的地方,主要解决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办公的模式,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冯大刚: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未来我们看到的这些员工在线上出现,也许比他们在线下出现更让老板安心,有可能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林小盛:至少对我来说,我现在对我的销售团队是这样子的。

冯大刚:我们刚刚举了36氪的例子,也举了亿联的例子,这两家公司偏互联网化,还有很多企业跟我们不是同一类型。您刚刚提到我们的任何协作工具背后有一整套体系辅助,比如说大量的数据工具,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呈现工具,这些对其他公司并不是都有,对这样的公司有什么样的建议?

林小盛:刚刚讲到的这些例子偏互联网一些。我们也有很多其他的客户,比如说我给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更有中国特色一点。我们另外一个客户是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通信研究院是整个通信行业的权威机构,它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型单位。对于信通院来说原来引入这一套系统主要考虑几点问题,一是在刚评估我们这一套系统的时候,他们内部没有统一的通信录,要找一个联系人是很麻烦的。同时对于数据的安全要求比较高,但又不能在互联网上或者随意做传输,这些问题困扰他们很久。他们在选通信平台的时候,还是考虑未来趋势的影响。他们找到亿联的时候,我们给他做了一个完整的方案,在他的内网环境部署一套我们的融合通信平台。

融合通信平台除了即时通信、视频会议、语音功能之外,我们还跟信通院现网OA、邮件,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做了打通,现在这一套系统在信通院内部实现了,不管是个人桌面,还是家里,移动端还是会议室都能做完整的一个办公的协同,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互联网新体验,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最大的体现,是去年疫情的时候,这一套系统发挥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办公真的是这个行业的混合式办公的典范。它的办事处分布在全国各地,有几千名员工,但是他们效率没有降低,他们业务正常推进,而且这个平台支持灵活的扩容,很快可以把用户数拉起来。而且对于我们整套系统稳定的使用是非常满意的,像后面的中海油,嘉实基金,都是他们帮我们引荐的客户。

冯大刚:一个公司会不断的发展壮大,什么样的阶段用这一套协作系统比较合理?当然您会说越早越好,因为还是很贵的嘛,也许并不是越早越好,也许是到某一个阶段,这个您是怎么看的?

林小盛:刚刚前面的山副处长提到一个节点的问题,就是要齐驱并驾的概念。首先你们公司基本流程、基本系统是有的。这个时候回归到两个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解决两个,一是解决怎么处理连接的问题,一是怎么处理数据管理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底下,看我们现有的系统能不能支撑。

讲到连接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有各种沟通工具,无论是IP语音,视频会议还是智能会议室还是IM即时消息,能不能全业务打通。目的为了营造让我们的员工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用什么样的网络,通过什么设备都能加入远程协同。在数据管理的维度,其实大家可能对于这个数据是没有概念的,我分享一个真实企业的案例数据,大家就会被他的数据量惊呆。我们有一个1500人规模的客户,他们每天的即时消息达到130万条,每天的视频会议达到一万多分钟,人均来看消息总数将近一千条,这么庞大数据,如果只放在后台,其实并没有给大家的效率或者竞争力提供很多的支撑。

冯大刚:每个人每天产生一千条的信息?

林小盛:对,这个客户是芯片型的公司,信息比较敏感,数据都在内网上,所有的沟通消息都在这上面,没有其他即时聊天工具。同时,这个公司还是个高协同的组织,假设三个项目的管理,项目组的同步,跟所有业务部门互动的消息,都集中在上面。这里面大家会觉得很惊讶,其实不多,就是正常工作的场景,只是说大家对这一块的数据没有这么大的理解,经常被我们忽略掉。我们能做的就是我在我的会议里面会增加一些标签来对于后期这些数据去做分析。再比如说对会议室产品,会结合物联网的技术,把会议室的管理和我们会议系统做打通,这个打通有一个好处可以对会议室使用情况和效率做优化,这些都是躲在平台后面的数据。

冯大刚:我们看到市场中还是有很多的供应商,我在演讲中提到客户选择越来越多了。您觉得亿联和其他的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比较敏感,我们的主要优势或者我们主要被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林小盛:其实不是很敏感,我们在海外服务那么多年,海外客户最主要的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这是企业服务市场的一个本质。比如说我们作为企业服务的提供商,我们先要做的是想用户所想,解决用户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超前服务这种概念。而对于亿联来说,我们所理解的智慧办公远远不只是视频会议这一块,还有各种沟通工具的连通,包括我们运维的管理,后台数据等等,这是相对全场景的方案。

亿联经过了20年在企服市场的投入,有自己的积累,自然而然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跟很多的友商的区别,我们很全能,无论从终端到平台,公有云到私有化,还是IP语音,视频会议,智能会议室等等的场景,亿联提供完整一整套方案。二是我们方案比较超前一点,因为我们立足全球的市场,对全球趋势了解比较深刻一些。再就是落到国内市场,我们能快速响应国内的需求,给到用户最满足的方案。

企业服务市场有什么推荐的呢?最好的推荐方式就是大胆的试用,多对比。这对我们来说,相对来说这个市场很开放,鼓励大家试用,真正好的产品其实是可以通过试用对比,客户就会得出结论的。

冯大刚:林总的建议,多试用,多对比。我的建议是试用本身也有成本,所以在试用对比之前先上36氪企业服务平台。最后两个问题,如何看待我们新的技术,AI在智慧办公领域的应用,这是不是给我们产品研发的方向带来新的方向?

林小盛:其实AI这个概念真的被说了很多年,我们的理解AI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叫智能化,一个叫智慧化。首先是智能化,智能化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产品功能层面,我们就拿大家现在最熟悉的视频会议来讲,比如说我们的实时字幕、语音转写、人脸识别、自动追踪、虚拟背景等等这些功能都是智能化的应用,目的是让大家体验更好,临场感更强,解决沟通的适应性的问题。二是智慧化,刚刚前面海燕总提到,怎么利用数据,怎么变成数据的变现使用,这里面更多的回到数据的应用维度,刚刚我们前面提到了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语音转写对于我们的数据做标签,因为你要知道我们开一场会,如果全录制下来,没有做标签,这个文件是不好用的。如果我们做了标签以后,语音识别在以后类似的场景里面可以自动调出以前的我们讨论相关话题场景的文件。或者通过语音识别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进入项目管理软件里面,自动把文件推出来,这就是全能化的助手,无论是功能层面,还是智慧化数据应用层面,都会在我们产品里面得到很快的实现。

冯大刚:过去看消费互联网有一个入口的概念,可能是电商、内容、游戏、社交等等都会成为消费互联网的入口。企业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入口可能是什么?比如说是视频会议?远程协作还是什么能成为入口型的东西?也许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入口?

林小盛:这里面国内市场分了几个层次,我刚刚讲到比较偏向于企业类型的入口,中小企业类型的。这里面像央国企这是另外一个群体,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单单讲企业类型的。纯企业类型,视频会议是个入口,协作也是一个入口,这些都是回到客户本身需求的角度,或者回到市场需求的角度,它会成为一个入口。只是这个入口进来之后,大家变现,需要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支撑。

冯大刚:互联网的逻辑,入口型的业务是低价甚至免费的,您觉得未来可能会发生吗?

林小盛:免费意味着服务保障支撑落地会有问题。现在有免费的服务并不是为了这个服务本身卖钱或者盈利,更多的是为了更多的企业流量入口,比如说我们很多的会议平台,其实它的本意是B端流量入口落到最后那一朵云上,所以对他来说会议场景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可以理解为单一产品做竞争。

冯大刚:今天我们希望您能帮这个行业的同学们、同行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建议,您看到什么比较确定的趋势跟大家分享一下。

林小盛:刚刚前面提到的AI的智能化、智慧化这一定是一个大的必然趋势。我的理解还有两点,一个就是云化,当然云化,前面提到国内的云化有自己的特色,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甚至国资云,这是属于中国特色。二是开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态,要具备被别人整合或者你要去整合对接别人系统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各有所长,每个服务提供商总有自己优势的部分,这个更多是一个强强联合的时代,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冯大刚:谢谢!

我解释一下我刚刚问的几个问题的逻辑。亿联是一个非常好,规模非常大,在中国的远程协作领域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公司。我们刚刚跟林总聊,他们有大量的投资业务,生态服务的业务,在座的各位如果需要可以跟亿联建立一些业务上和投资上的合作来共同开拓,从亿联作为一种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进入到企业服务更大的赛道。谢谢大家!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