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双经碳济战社略会推低动碳数字化转型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颠覆大潮正在不断地重塑各行各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数字要素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扩大,叠加双碳目标,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低碳和数字化双重特征。本文从双碳目标愿景出发,系统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基于低碳基础设施,通过产业低碳、能源非碳、社会减碳,打造集数字低碳经济、数字低碳能源、数字低碳社会于一体的低碳经济社会蓝图愿景。
发布时间:2022-06-09 16:47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王晓宁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颠覆大潮正在不断地重塑各行各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数字要素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扩大,叠加双碳目标,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低碳和数字化双重特征。本文从双碳目标愿景出发,系统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基于低碳基础设施,通过产业低碳、能源非碳、社会减碳,打造集数字低碳经济、数字低碳能源、数字低碳社会于一体的低碳经济社会蓝图愿景。

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 30 年的时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60—70 年时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挑战。

一、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1. 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且化石能源比重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 90%,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70% 左右,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由 2015 年的 43.41 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0 年的 49.8 亿吨标准煤。2015 年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88%, 近年来我国持续降低化石能源占比,但总体占比依然较高,2020 年占比仍高达84.1%。

1

‖ 图 1 2018-2060 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情况及预测

2. 我国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比较高

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主要从事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中间环节,依托低成本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承担了更多的“转移”排放。2020 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37.8%。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 84.4%,传统产业依然面临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等突出问题。

3. 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进一步增加碳减排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 63.89%。近 10 年来,

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提高了 14.21%,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增加能源消耗 8000 万吨标准煤。伴随城镇化率高速增长,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对资源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碳减排压力持续加大,对城市能源供给管理、需求管理、服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对经济社会低碳化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二、双碳目标引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1.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与化石能源脱钩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 示,2006 年到2019 年,风力发电装机由 207 万千瓦增长到 21005 万千瓦, 增长了 100 倍, 发电量增长了 71 倍。太阳能发电装机由2011 年的 220 万千瓦增长到 20468 万千瓦,增长了 92 倍,发电量增长了 373 倍。双碳目标愿景对能源行业未来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必须从能源结构转型入手,预计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 15.9% 提高到 27% 以上,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2


‖ 图 2 2015-2030 年我国单位 GDP 能源消耗情况及预测

2. 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变革,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

2012 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累计降低 24.6%, 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 12.7 亿吨标准煤。

2020 年, 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 0.549 吨标准煤 / 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13.5%”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约束性指标之一,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将以年均 2% 左右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 5% 左右的 GDP 增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高耗能、高排放污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提高新兴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产业的比重。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包括电热生产、工业、交通运输、居民、农业、服务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等,其中电热生产、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量, 合计占全国碳排放量的约92%,因此降低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量, 利用新兴技术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运行效率、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 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

3. 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变革,数字经济带来新动能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新旧动能转换, 布局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数字化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发展要素, 不仅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且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新冠疫情冲击严重的情况下,为实体经济赋能作用明显,成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内生动力。

3

‖ 图 3 中国各行业发展对双碳目标贡献分析

三、亟需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低碳经济社会蓝图

1.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阶段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 全社会生产方式、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等产生颠覆式重构, 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实时、开放、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正在构建, 数字要素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扩大。叠加双碳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低碳和数字化双重特征。

低碳经济社会蓝图是基于低碳新型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交通等低碳基础设施,通过产业低碳、能源非碳、社会减碳,打造集数字低碳经济、数字低碳能源、数字低碳社会于一体的低碳经济社会蓝图愿景。

2. 数字低碳经济

按照经济形态划分,数字低碳经济由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型经济形态构成, 最终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全面工业化的阶段, 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带来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融入传统产业, 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实现从“量变” 到“质变”的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开拓新的知识和产业视野,创新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赋能实的数字低碳能源生态。传统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项控制、计划为主, 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友好包容。

4


‖ 图 4 低碳经济社会蓝图

4. 数字低碳社会

数字低碳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以降碳减排为动力,以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为基本手段, 以创建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 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形态。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通过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 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有效集成、联网共享,促进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预警及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 促使产业、资本、技术、人才、数据多方融合共振。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产业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乘数效应显现,数字产业化势头旺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3. 数字低碳能源

数字低碳能源体系是覆盖能源生产、服务和消费全生命周期,以低碳数字化为核心,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能源勘探、开采、生产、储运、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构建非碳、低碳的能源生态。以数字化手段解决能源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支撑能源企业智能生产、精益管理、服务创新,提高能源转换率和能源利用率, 提升能源系统智能互动、灵活调节水平, 在供给侧和消费侧建立强耦合的纽带, 将分散的业态通过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三流合一”,形成多方互利共赢决策会商,提高联防联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有效支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筑牢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根基,加紧物防迭代更新,强化技防智能应用,突出人防专业导向,同步推进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政府绿色监管,实现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树立勤俭节约消费观,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培育节约生活新方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文明绿色智能方式转变,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5. 数字低碳基础设施

低碳经济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绿色智能交通、绿色智能建筑、新型基础设施等,支撑经济社会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生产生活协同。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融合,底层感知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传统基础设施互联, 将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城市整体管理与运营效率,减少人员和资源的消耗。

四、推进建议

在实际低碳数字化工作推进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低碳数字化引擎构建, 基本可以分为顶层设计、统筹建设、持续运营、共建生态等四个方面。

1. 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发展战略

低碳数字化转型的建设与运营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符合政府、企业特点的前瞻性低碳数字化战略。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业务驱动为主线,立足碳达峰,着眼碳中和,统筹规划,满足协同化、多样化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的挑战,抓住转型机遇,围绕用户体验和业务战略展开低碳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低碳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体系的构建,一是把握好科技创新发展宏观趋势, 结合“双碳”的内涵,为未来经济社会低碳数字化发展明确方向。二是开展实地现状调研,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结合“双碳”目标愿景,明确低碳数字化发展原则和战略目标。三是根据各地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已有基础, 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针对具体目标规划相应的工作任务、建设重点、推进路径和保障体系,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低碳数字化建设。

低碳数字化的建设,要加强全局统筹,进行总体规划,同时也要针对需求明确、基础好、易见成效的重点领域进行更细致的专项规划、设计,以使尽快见到成效,能持续推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5


‖ 图 5 经济社会低碳数字化转型实施体系

2. 细化目标任务,推动实施建设

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制定低碳数字化转型实施计划、策略、路径、投资估算等, 明确低碳数字化转型实施效益及风险, 制定低碳数字化转型实施建设的人、财、物全方位保障措施。完善低碳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利用已有 IT 资产,构建未来弹性架构,以需求快速支撑、系统平稳运行、规模弹性扩展为目标,构建分布式云等数字化平台能力, 奠定低碳数字化转型基础。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可知、可管、可控、可溯、可预警的网络安全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统一的碳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体系, 形成数字资产、保障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共享、创新数据应用。

在此基础上,持续对核心业务的升级改进或重构,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真正发挥数字化优势,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创新运营模式,优化低碳策略

由于部分数字化平台资金投入较大, 且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低碳数字化转型的运营,将呈现需求主体主导、多元化合作运营的局面。

以数据共享、创新开发、开源合作为手段,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入合作, 形成推进经济社会低碳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合力,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推动多领域跨界融合创新。通过持续的迭代优化,使低碳数字化转型建设逐渐满足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需求 - 赋能 - 运营 - 迭代 - 新需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

从业务场景来看,对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核心业务场景,包括社会治理、经济管理、企业生产等,未来仍将采用政府和企业主导、科技企业赋能合作的方式建设运行; 对于全场景式的低碳数字化场景,如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 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建设运营模式。

从科技角度看,对于借助科技手段服务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场景的智慧应用, 在建设阶段,可采用企业主导,科技企业以供应商角色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在后期运营阶段,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运维服务。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壁垒比较高、需要多行业积累的平台建设,可采用企业和科技企业合作运营的方式。

4. 共建数字生态,共创低碳社会

经济社会低碳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 不仅给千百万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对科技支撑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践行共创、共赢的合作理念, 针对低碳数字化转型要求, 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释放各方能力,发挥合作伙伴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供应互联、互动生长,构建跨界融合、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低碳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集生态之力推动低碳数字化建设运营。

低碳数字化转型新生态通过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汇聚与协同商业伙伴,发挥各参与主体核心优势,逐步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低碳数字化生态圈, 在供给与需求、技术与行业方案整合中培育新动能, 形成低碳数字化生态圈闭环,推进生态圈自驱动自成长。

低碳数字化在供给侧和消费侧建立强耦合的纽带,通过共建共享,构筑低碳数字化生态圈,包括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企业以及数字化技术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咨询机构、工程建设企业、运输服务企业、碳交易中心等。社会各界形成价值共生,促成综合能效提升,实现经济社会低碳数字化升级。(文︱ 王晓宁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