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起,因天然气供给受限,欧洲能源危机持续不断。面对天价能源账单,物美价廉的中国取暖“神器”引发全球市场关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空调、电热水器、电热毯等多项家电产品对欧洲出口增长态势迅猛,仅今年7月,欧盟27国从我国进口电热毯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
取暖设备海外“爆红”,得益于中国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对家用电器高产能、高品质生产目标的实现。近期,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联合城市进化论发布《2022中国取暖设备区域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中国取暖制造产业发展、区域分布进行深入探索,寻找行业里的“隐形城市冠军”。
电热毯10个月累计出口超2400万条,对美出口占总量52%
海关总署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到10月,从出口量来看,中国电热毯出口总量超过2400万,其中对美国出口电暖毯1270.5万条,占出口总量的52%,对欧洲主要国家(欧盟+英国共计28个国家)出口电热毯535.8万条,占出口总量的22%。
从金额上看,该时间段内中国电热毯对美出口额2.27亿美元,对欧洲主要国家出口额达0.77亿美元,中国电热毯对美国出口额3倍于欧洲。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至10月间,从浙江发货的电热毯达近千万条,居全国第一;广东、安徽紧随其后,分别向海外寄出了400万、231万条电热毯。《报告》显示,除上述省市外,包括上海、江苏、陕西、河北、山东、辽宁、重庆在内的10个省市,出口电热毯总量占全国的97.31%,这些区域通常具备成熟、完整的产品供应链。
浙江、广东企业占取暖设备制造版图半壁江山
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取暖制造存续企业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约占全国的89.2%。浙江现存续企业数量近1900家,以22.76%占比位居全国第一;广东超过1800家,占比22.20%,两个省份的企业基本占据了中国取暖设备制造版图的半壁江山。北方地区则以河北为代表,现存续企业数量超过1300家,占比16.33%。
融资层面上,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表现最突出的是广东企业,截至今年10月,共融资102次,金额累计超1200亿人民币;第二名是浙江,共有63起融资事件,金额约290亿人民币,是广东企业融资总金额的1/4。目前,国内取暖设备共有79家上市企业,广东取暖设备生产上市企业数量居首位(24家),仅佛山一地便拥有9家上市企业;其次为浙江(11家)、江苏(8家)、上海(6家)。
伴随“煤改电”“峰谷电价”等系列政策利好与采暖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取暖设备制造及家电产业相关取暖生产板块也迎来发展机遇。《报告》通过对取暖设备制造企业数量、企业产值等角度进行分析,遴选出行业中具备独特优势的“隐形城市冠军”——慈溪、顺德。
小太阳之城“争辉”:慈溪企业数量多,顺德科技含量高
中国取暖“神器”走红欧洲的新闻,让浙江慈溪进入了大众视野。慈溪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作为全球取暖器的重要生产基地,2021年,慈溪全市规上智能家电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慈溪共生产家用电热烘烤器具5111.85万台,增长9.2%;家用电热取暖器具1064.04万台,增长37.8%。
慈溪“专精特新”的战略定位为制造业单项发展指引了方向。据悉,2017年底以来,共5家企业夺得“国字号”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含杭州湾新区)。
顺德是我国著名的“家电之都”,业界有“中国家电看广东,广东家电看顺德”的响亮称号。2020年,顺德智能家电的产值已达2789.95亿元。今年6至8月,据海关部门统计,佛山出口欧盟的电热水器、电热毯、电暖器等供暖设备9400多万元,同比增长154.4%。
早在十年前,顺德就表明,要落实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到2025年,佛山要“打造超6000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同为在取暖设备行业中领跑的“小太阳之城”,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慈溪有超过500家取暖设备企业,企业数量多于顺德(370家)。相较于慈溪,顺德企业在规模、创新上优势明显。从注册资本来看,顺德相关企业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企业分布更多,占比14%,比慈溪多3倍以上;顺德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瞪羚、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00家,科创属性强。
启信产业研究专家在采访中表示,家电产业是取暖设备制造企业的重要“底座”。宁波慈溪和佛山顺德均已形成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优势,以及原材料优势,比如生产一台电暖器,从包装纸箱,到内部的发热体、电机、电控、电源线等,基本都能在本地做到自给自足。慈溪的取暖器企业具有“小而强”的特点,而顺德的取暖器企业在自有品牌建立上表现突出,两市家电产业发展阶段虽然不同,都具备很大的潜力。高端跨越、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将是影响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