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是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个体健康全过程的覆盖,使互联网在医疗产业全链条、全主体结合,成为一种新型业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目前,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传统医院快速转型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的增长,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与医疗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医疗服务形式。互联网医疗以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提供医疗行业个性化、网络化、平台化、融合化的解决方案,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医疗经历了初期的用户导入和流量积累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单一化的链接工具向多元化的平台发展。未来,互联网医疗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生态的变革。互联网医疗产业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及系统开发、平台应用与解决方案和衍生服务。常见的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医院与在线问诊平台”“医药电商与新零售”“互联网+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构建与患者服务”等。
一、互联网医疗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生态的变革
(一)互联网医疗将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新动能
短期看,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数据安全、传输速度、运营成本等问题被不断成熟的区块链、云计算、AI、5G等技术逐一解决: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传统互联网医疗的数据质量和安全问题;云计算解决了医疗数据资源存储的便捷化问题,降低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运营成本;AI技术主要集中在疾病风险预测、医学影像、辅助诊疗、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医院管理、辅助医学研究平台、虚拟助理等领域,通过数据积累和算法的突破,提升了互联网医疗的诊疗效率;5G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了远程诊疗数据的传输速度。传统医疗行业的痛点都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场景化,疏解医改症结、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而激活社会资本,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长期来看,政策红利时代即将到来。在过去三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中,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凸显。近年来,推动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政策被写入多项重量级政策。2021年7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明确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民价值;2021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的《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互联网医院可开具长期处方;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加速互联网医疗商业化落地的步伐。
(二)互联网医疗是缓解基层医疗服务压力、优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手段
短期来看,疫情暴发至今已三年,“毒株”变异速率不断加快,传染能力更加强大。提升“诊断有效性”是现阶段疫情防控从“早期筛查、精准防控”向“完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保障体系”转变的关键因素,而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有效性”将成为实施提升“肺炎”诊疗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基层医疗,即乡镇医院、卫生所等医疗机构的短板不是设备短缺,而是医生的诊断能力不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即便设备的保有量再高,患者检查的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长期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发生转变,“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类慢性疾病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防治重点,导致诊疗人次不断上升。2021年中国公立三级医院诊疗人数为22.3亿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为26.3%,同比增长3.1%,占医院诊疗人次的比重为57.5%,同比增长3.3%。民众就医问诊仍集中在学科建设全面、医师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相关产品应用,在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有效性”的同时,优化医疗资源。
二、中国互联网医疗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平台应用与解决方案环节集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环节。但该环节上市企业的利润率及发明专利授权数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处于中等水平,并不是价值最高的产业链环节。而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既是平均利润率最高的环节,又是整个产业链上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最多的环节,是互联网医疗产业技术最为集中、价值最高的环节。受益于药械追溯政策、医教咨询发展等原因,中国互联网医疗衍生服务呈萌芽发展态势,虽然目前在企业集聚数量、平均利润率、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与其他环节仍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衍生服务生态的逐渐完善,未来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链环节。
‖表1:2022年前三季度互联网医疗产业价值链分布情况
来源:上市企业财报,赛迪顾问整理
(一)监测及检测设备以三成的上市企业数量创造了七成的营收规模,是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的高价值领域
2022年前三季度,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上市企业共计37家,营收总规模达到1024.6亿元。其中,监测及检测设备上市企业以占比32.4%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占比74.3%的营收规模,贡献了占比68.3%的发明专利,充分证明了监测及检测设备在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的重要地位。监测及检测设备是患者或用户身体数据的信息获取终端,随着家用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用临床检测信息化产品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监测及检测设备企业将持续巩固自身在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的中坚地位。
在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中,医疗信息化上市企业数量最多,为21家,占比高达56.8%,平均利润率最高,为34.1%,但营收规模普遍偏小。而医疗云上市企业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营收规模上都是硬件设备及系统研发环节占比最小的领域。目前中国基本完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正处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的关键时期,呈稳定发展态势。企业数量持续增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大、营收能力处于稳定状态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同时,中国医疗云服务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与国际市场相比至少落后五年,市场潜力尚待开发。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疗信息数字化与共享互通的需求越来越多,医疗云将进入突破性发展阶段。
(二)互联网诊疗平台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管理平台盈利能力突出,医药电商平台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在疫情持续、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诊疗平台上市企业的利润率整体达到20.5%,较同期增长3.8%。2022年中国扩展应用互联网诊疗平台上市企业的营收规模达8850.4亿元,是互联网医疗产业营收规模最高的细分领域,其中健康管理平台表现尤为突出,其利润率高达24.7%。原因主要为:一是健康管理平台是目前运营模式最为多样、最为成熟的互联网医疗细分领域,领域内企业健康管理服务方向选择多样,竞争压力较小;二是健康管理平台涉及的年龄段和群体范围较广,囊括各年龄段、各类群体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三是健康管理平台通常与健康体检中心、医院等线上线下平台合作,调用资源的成本较小,营收渠道较多;四是在互联网医疗逐渐普及和全民自我健康意识提升背景下,健康管理平台的受众持续增大。
三、互联网医疗的四大赛道将引领产业高速增长
(一)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技术支撑,仍将成为投资热点
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医学影像数据的上传、调用、智能诊断将影响互联网医疗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发展期,5G技术的广泛运用将带来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和延时的大幅降低,医学影像未来将在精准影像、深度检测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5G有望为互联网与医学影像设备维修服务的深度结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设备运行效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虚拟仿真交互技术仍处于发展培育期,但中长期值得关注
虚拟仿真交互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医疗交互系统,当前处于发展起步期。随着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诊疗将向场景化、个性化、交互化发展。在获取医院、医生、患者真实场景信息的同时,做到患者数据可视化,实现平台与人、患者与医生的深度交互,丰富互联网医疗的诊断体验,提升互联网医疗诊断的准确性。虚拟仿真交互技术将驱动传统医疗产业释放新兴活力,为用户带来更具感染力及沉浸感的体验,催生百亿级市场。
(三)可穿戴设备技术基础较好,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值得资本市场关注
总体来看,可穿戴设备技术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细分领域成熟度差异较大。一方面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发展较为成熟,包括运动手环、慢病监测管理设备等,未来产品类型、产品功能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不断向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标准
化方向优化发展。另一方面,医用可穿戴设备当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功能研发和市场化推广仍在探索中。由于其医学功能要求更高,研发主体以美国高校及科技公司为主,如谷歌、麻省理工学院等,产品包括可穿戴胶布、智能隐形眼镜、癫痫患者专用手环等。未来全球医疗设备需求将持续高涨,尤其是医学诊断类以及生命监测可穿戴设备。赛迪顾问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突破7亿台,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5%。
(四)医疗信息化需求总量稳健攀升,HGIS建设有望迎来爆发机会
随着中国数字医疗需求迅速扩大,国家推进智慧医院落地,自建医院、康养地产等医疗服务机构将产生更多医疗信息化需求,打造医养社区,在一定区域内提供优质全面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医院、监管部门、保险机构、患者等多方的互联互通。具体来看,医疗信息化即将进入区域医疗信息系统(HGIS)建设阶段,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协同与共享发展。当前HIS产品较为成熟,传统厂商优势明显;CIS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经历了HIS建设阶段与CIS发展阶段,HGIS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文︱宁玉强 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