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 集群发展研究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创新加速,对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时间窗口,培育产业发展的新生驱动力,我国已在诸多城市和领域着力突破、抢占竞争制高点。本文聚焦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典型集群的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各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突破方向、发展成果、政策支持、经济效益等内容,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智能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3-07-25 16:23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樊睿 于明

一、前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赋能产业升级转型,为加快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和地缘冲突加剧导致了国内需求走弱、投资疲弱、产业体系重构等不利风险。面对着多变的内外部形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企业通过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体系的必然选择。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等行业,应用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涉及材料、能源、交通、信息、自动化等多个产业领域。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有助于我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产业竞合格局。
二、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备四大发展特征,其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连续九年位居第一;其二,技术能力日益增强,第五代移动通信领域和基础软件领域的产品迭代加速,诸多创新产品实现全球首发;其三,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面向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变革不断涌现;其四,融合创新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持续增长,首次设立的“数字领航”企业方向将打造标杆。
纵观全国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群。超过5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聚集在5%的城市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都市圈中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聚集度最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66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集成电路等高端电子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合肥、武汉、西安等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各经济区均有涉及,网络安全产业集群位于天津。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一)合肥市产业融合集群
合肥市围绕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自身创新驱动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合肥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提出两大创新体系,分别是以集群培育为主的递次创新体系和聚焦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在递次创新体系中,以“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三级递进培育模式,打造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集群产业创新体系,通过“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在多层次创新体系中,合肥市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中科大、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26个协同创新平台,组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近百家,引进创新团队超百个,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300家。
在创新体系之外,合肥市建立了多元资金支持渠道,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一是指定出台了“三重一创”政策,省市出资180亿元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国家级基金,同时设立了芯屏产业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专项产业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二是聚焦集群主导产业,出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专项政策,运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集群。三是通过参与定向增发,撬动社会资金、银行资金投资项目,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成功探索出一条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保值增值的良好路径。
通过深耕两大创新体系和灵活的资金支持体系,合肥市的集成电路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晶合集成、奕斯伟、新汇成、捷达微、京东方等为核心的产业内部微循环,全市聚集了超300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4个特色芯片产业板块。在产业集群的整合中,合肥市政府牵头,联合龙头企业成立了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的芯屏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中心,通过政府政策资金引导、集群成员协同合作的方式推动产业链共性技术研发及企业协同发展。当前发展中心整合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约100家左右,吸纳了京东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1个重点创新平台。该举措强化了企业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集群创新水平,同时聚焦产业链核心领域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二)天津市产业融合集群
天津市致力于打造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信创全产业链,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产业集群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天津市以“信创引领、安全可控、引培结合、营建生态”为主线,实施强链串链补链行动,打造“中国信创谷”集群名片。天津市的产业集群创新方向要求多环节发力,针对产业链断点、堵点和痛点,推动集群融合对接,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通供应链、融通资金链。
在技术环节,针对核心技术攻关。针对芯片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通过提前布局、重点引导、保障资金等方式来支持飞腾、中科曙光为硬件核心,以麒麟、360为软件核心,以神州通用、南大通用为中间件核心,以中国长城天津自主创新基地作为软硬件集成核心,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PK(飞腾芯片+麒麟操作系统)架构。天津市先后与360、紫光等集团共同发起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子基金,总规模近百亿元。
在协同创新机制环节,探索与多方高端人才资源的合作。天津市与知名院校构建灵活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了国防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芯火双创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知名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产业集群。同时,积极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所需人才落户限制,凭借其海河工匠政策引进网络安全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
在培育梯度创新主体环节,依托政策和平台打造梯度体系。通过搭建中电光谷创新园、普天创新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特色公共服务载体,为集群项目的入驻提供发展空间。基于优厚的基础条件,来探索形成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的梯度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推动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竞相发展,逐步将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产业集群打造成高端、高新、高价值创新主体集聚区。
(三)厦门市产业融合集群
厦门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建设千亿产业链为抓手紧盯软件产业、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促进了软件、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与集聚发展。
厦门市制定了“三步走”方案,明确了集群核心区和管理主体。一是前瞻性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制定光电、软件、生物医药三个产业专项规划。二是对重点推进的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产业提出千亿发展目标。三是实施《关于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千亿”工作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一个产业对应一张路线图、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项政策。
在多元协同创新体系中,厦门市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园区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产业联盟。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签订市校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创新,培育孵化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同时,推动了厦门大学与宁德时代新能源、天马微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攻关能源存储与转化、未来显示技术、石墨烯等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厦门市通过加强政策指导作用,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加强精准支持。全面梳理现有产业政策,建立“三高”企业培育库,首批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2079家入库,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二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应用示范、专利布局、标准制订和人才引进。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科技信贷支持方式,推出17项政策兑现“免企业申报”让企业更加便捷地享受优惠。四是设立超百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其中国家参股设立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达8支,总规模22.2亿元,吸纳社会资本14亿元。
(四)武汉市产业融合集群
武汉市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为重点。在加强集群建设顶层设计、明确核心承载区和管理机构、探索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五链”统筹赋能及开展政银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武汉市以促进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强集群建设顶层设计,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高起点启动光谷科学岛等重点创新源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载体,提出“一芯驱动”,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为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集群,分别制定了产业集群规划,建立了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目前武汉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是武汉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较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区域,现已聚集了武汉新芯、长江存储、高德红外、海思光电子、鼎龙股份、华工激光等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了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武汉市着眼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以打通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目标,通过开展共性技术的攻关,推动了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通过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东湖高新区先后建设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1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了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不断完善。
武汉市的产业集群通过精准赋能政策链、科技赋能创新链、资本赋能资金链、数据赋能的智慧链打造出了统筹赋能的产业生态。政府出台专项服务政策,纾解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同时,加大对新型信贷等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增强对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做好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中国信科5G基金等产业基金对接和服务。最终营造出具有活力的非接触新经济创新发展生态,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表彰激励。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体系
建立政府、投资机构、学术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合创新机制。骨干企业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关键自主性、前瞻性的任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力量,尽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大科学装置作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在未来产业基础技术重大突破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业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特征,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
(二)探索建立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的技术研究体系
整合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孵化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主动布局多元化、协同化的前沿技术研究体系。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水平,推动高校开展涉及不同领域的交叉学科,解决学科“交叉”“融合”“跨界”所对应的难题,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瞄准未来10至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技术壁垒,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支持中央企业研究项目与产业园区、孵化器、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政府与企业在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领域共同推进常驻研究员,培养专业性、战略性、储备性人才。多层次拓展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探索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的融合发展模式。鼓励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示范区,构建立体分布结构的试点示范体系,发挥典型先进带头作用,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推广路径,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加入到融合发展的格局中。
(三)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供给、创新供给、生产供给能力,通过全面扩大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强化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关联互动,支持国内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一方面,考虑对外投资布局一些非自身主业但对国家产业战略有帮助,或者有利于增加谈判筹码的领域与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一带一路”、RCEP区域一体化创新建设,与欧盟、亚太等更多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区域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国家合作、区域合作、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降低海外知识产权和政策风险。
(四)增强标准化发展的国际合作,构建高效的技术标准交流机制
推进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改善产业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国际标准发展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提升中国自主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力。加强与OECD国家、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标准化合作,联合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协调各国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工作,预测国际标准发展趋势与需求。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会议,构建高效的国际间技术标准交流机制,促进国际标准的合作交流与研发;利用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支持和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鼓励本土大型科技企业收购国外掌握先进技术标准的科技企业。

五、结语
在逆全球化思潮上扬的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强大的促进效应和赋能作用,新兴经济体更需要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寻求单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高端钳制”。为国家统筹发展、前瞻布局提供科学性、战略性支撑。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