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我国软件产业保持整体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在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展现更强的韧性与活力。
发布时间:2024-01-11 10:02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

2023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保持强大发展韧性与活力,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赋能作用突出,成为数字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展望2024年,我国软件产业将保持向稳向好发展态势,关键软件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水平不断深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软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产教融合持续深化,数字化发展新动能得到持续释放。

产品供给和市场应用持续跃升

2024年,我国软件产业保持整体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在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展现更强的韧性与活力。

产业整体运行稳中向好,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释放将为软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2024年,软件产业将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从国际看,全球合作加速演进将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平台运营服务、云服务、数据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释放新的国际市场空间。从国内看,随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深入建设,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数字化发展需求及工业等各行业应用需求的不断释放,将激发以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活力。据预测,2024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速为11%左右。

基础软件在供需双方加持下加快发展,供给水平与应用效能将持续提升。2024年,我国基础软件将在开源生态的助推下,加快创新演进,带动产品供给和市场应用持续跃升。随着需求方认可度的提高,基础软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用户中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提高,并借力国内手机、智能平板、PC等硬件发展优势获得更多消费级市场。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将为下一代新型泛在操作系统开辟更多创新应用空间。

工业软件在新型工业化的大力助推下,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伴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将得到更大突破。一方面,作为数实融合的关键基础和核心支柱,工业软件产业需求将迎来高速增长,供给与需求更加适配,在整个软件行业中的占比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软件不断向重点行业渗透,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集成验证、供需对接机制将不断健全,工业软件产品在稳定性、成熟度、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将得到全面提升。

大模型等新技术不断开辟软件产业竞争新赛道,软件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2024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将进一步加速软件产业及其他行业变革,重塑以AI为核心的业务逻辑。从软件产业发展角度看,基于大模型的AI编程助手将大幅提升编程效率,AI+低代码的深度融合将允许更多非软件专业的业务人员参与软件开发,重塑软件产业发展格局。从行业赋能角度看,大模型等新技术将深度拓展AR/VR、元宇宙、智能机器人、模型即服务(MaaS)等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并有力推动金融、能源、文娱、制造等传统行业效率的提升。

新型软件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软件生态将在算力、云和数据等能力融合中得到重构。2024年,不同形态算力网络将在多元算力需求推动下建立大规模软件调度平台。云原生技术将带动软件开发效率提升,基于云的软件新生态将进一步完善。更多软件技术和产品创新将更加依赖数据要素流动带来的价值。基于算力网络、云原生、数据要素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软件生态将引起软硬件厂商、云服务商和数据服务商的共同关注,并在大模型的激发下加快能力融合。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持续凸显,名城名园将成为关键软件供给和应用的主阵地。2024年,在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下,以中国软件名城为代表的部省市各主体将协同发力,持续推动关键软件创新供给及应用效能提升。一方面,中国软件名城评估和中国软件名园评审工作,将进一步激发名城名园提质升级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名城名园将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技术、前沿技术方面实现一批重大突破,成为关键软件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的主阵地,率先在重点行业及领域形成一批应用示范。

产业各方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高校将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成为满足产业需求的有效方式,软件领域的校企合作将成为政产学各方的发力点。一方面,在国家产教融合的大方针下,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将围绕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各自特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企业校企合作将由单点式向多元化、一体化转变,在人才等基础需求上,在技术攻关、生态共建上将与高校开展更全方位的合作。

五大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在我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需求不稳定、新技术商业化落地难、供需结对存在卡点、开源文化尚未全面普及、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后劲不足等挑战。

国内外需求不稳定,企业降本增效后压力不断地向外传导。自2023年以来,消费电子类产品出口低迷,对我国软件产品和外包服务出口带来直接影响。1—10月,全国软件业务出口404.7亿美元,同比下降4.2%。

国内基于大模型的新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商业化落地困境值得持续关注。当前国内大模型性能与GPT-4、LlaMA等头部产品普遍存在差距,发展面临高端芯片进口受限、高质量数据需求难满足等问题,且在商业化落地中面临“投入大、盈利难”的困境。

供需结对攻关存在卡点,供需双方在成果归属、安全、应用等方面需进一步形成共识。一是成果归属方面,供需双方在结对攻关中均有投入,划分攻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容易产生争议,影响了双方深度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场景开放方面,用户单位出于安全考虑,通常选择非核心场景或少量开放涉及敏感信息、重大基础设施的核心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结对攻关成效。三是应用推广方面,基于个性化需求形成的结对攻关成果,未必适用于市场的共性需求,软件企业需要找寻个性化研发与应用推广价值的平衡点。

国内开源软件文化尚未全面普及,企业参与开源面临舆论、法律及商业化挑战。一是深受“开源不如自研”“开源即是抄袭”等刻板的社会舆论影响,致使企业只能“被动跟随”而丧失对开源项目上游发展路线的影响。二是未准确认识开源许可证的法律效力。三是未实现回馈开源与商业化之间的有效“平衡”,部分头部软件企业具备贡献代码的实力与条件,但缺乏对开源回馈方式的深入了解,也未探索出基于开源的有效商业回馈,“不想开、不会开”现象依然突出。

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后劲不足,有待在开放合作中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一是当前我国软件企业仍以承接个性化定制项目为主要业务模式,较少以自主技术为核心形成标准化、通用型软件产品,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我国软件企业较多专注于本土市场,而较少应对国际创新竞争的挑战,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数量不足。三是部分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商业化进程滞后于国际发展趋势,软件企业有待进一步与全球软件创新生态接轨。

推动大模型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落地、推动大模型等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导供需双方深化攻关合作成效、加快营造良好开源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开放合作创新等建议。

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落地。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信息技术服务相关企业加强在娱乐、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的融合渗透,加速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数字消费新场景的推广,进一步释放数字消费需求潜力。二是通过技术攻关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支持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人工智能平台等关键应用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应用推广力度。三是鼓励软件企业与行业龙头、硬件厂商合作,以抱团方式加快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应用步伐,同时支持平台企业加快扩展信息消费市场,持续拓展市场业务。

推动大模型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一是完善要素保障。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校企合作成立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提升新技术发展水平。打造公共大数据集平台,提升数据预处理质量。建设智能算力网,优化异构算力调度能力。二是探索商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深化新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同时完善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构建新生态。三是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引导供需双方深化攻关合作成效。一是有序引导供需结对。定期举办供需对接活动,选取能够代表行业需求,拥有丰富应用场景的骨干用户企业作为需方,与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龙头软件企业合作开展结对攻关。二是推动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三是给予政策激励。对通过结对攻关形成优秀成果的供需双方,在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四是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系统开展工业软件试点应用,推动重点行业应用场景开放,加速工业软件产品从“可用”到“好用”的迭代优化。

加快营造良好开源文化氛围。一是继续支持国内开源基金会、开源社区等开源力量发展,不断提升运营能力与服务水平。二是持续完善开源项目孵化、开源法务指导、开源供应链建设等配套保障工作,举办开源进校园、开源公益行、开发者大赛等活动。三是支持开源商业化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开放合作创新。一是打造软件产品出海示范标杆,鼓励软件企业基于核心技术打磨标准化软件产品及服务,支持部分领域产品面向全球发行推广。二是搭建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交流平台,积极链接海内外优质资源。三是搭建软件企业出海服务交流平台,鼓励专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举办海外政策宣讲会。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