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富民之源、强省之要。近期闭幕的全国两会强调,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端、技术高新、生产高智、产品高质、企业高效,矢志不渝将制造强省建设进行到底。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安徽省将围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研究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大力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建立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库,扩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坚持“龙头+配套”,深入开展“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促进新型显示产业新一轮跨越赶超;加强补链型、延链型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关键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特色优势产业链。
加快发展国产自主可控计算机、4K高清电视、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产业,制定实施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力争自主可控计算机早出产品。深化部省战略合作,高标准开展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支持合肥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数字化升级,打造一批工业特色小镇。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出台服务型制造专项政策,培育示范企业30家、示范平台15个;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育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0家,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力以赴办好第二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争取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
推动技术走向高新
安徽省将围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培育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培育省制造业创新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培育壮大一批创新示范标杆企业、产业创新联盟,大力推进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工业强基、“振芯铸魂”、重大短板装备工程等“国家盘子”,努力在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开展高校、科研院所进企业进园区、企业进高校进科研机构“双向进入”活动,促进产业和科技有效衔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难题200项以上,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扶持政策落实力度,推动政府采购首购制度落地,在轨道交通、汽车、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中,推广新产品首次示范应用,努力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深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推进“部省行”三方联动试点,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改服务体系,探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推动生产迈向高智
安徽省将围绕“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5G商用试验及网络建设,纵深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皖企登云”计划,促进5000户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新增100个贯标企业,培育100个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打造10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0台以上,加快机械、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工厂20个、数字化车间100个,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区。
推动产品体现高质
安徽省将围绕“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普及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让质量成为安徽制造的靓丽“名片”。实施标准化引领工程,开展“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引导性行业标准,争取20项行业标准获工信部立项,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企业。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项、省级新产品500项以上。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结合各市县特色产业,集中打包,整体造势,打造安徽产品、安徽制造、安徽形象的高端展示平台。
推动企业实现高效
安徽省将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促进产能达效、资源增效、管理提效。稳步推进优胜劣汰,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制造业微观主体活力。坚持实行钢铁企业“白名单”制度,强化监督举报机制,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培育绿色工厂40家,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指导服务体制机制,推广“制造业创新管理”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创新开展企业管理培训、咨询与诊断,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继续办好“新时代·新制造·新徽商”大讲堂,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补足战略运营、资本运作、精益管理“三堂课”,提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