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脸识别、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与社会、人类生活融合的程度也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也推动着许多传统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消费新需求。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现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热捧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分火热的当下,一些教育界人士也开始冷静思考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到底怎么做才能将人工智能产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既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又能精准对接产业升级的需求呢?
经过反复探索后,一些高校决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来进行专业的AI人才培养。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此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0余家高校先后跟上,人工智能学院一时成为中国大学“关键词”。
2019年4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据国内媒体报道,该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学院,承担人工智能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开展本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预计在2020年9月开始第一轮招生。此消息一经过传出,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近几年众多高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实际落地。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5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新专业,新增101所高校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增96所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50所高校把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纳入“双一流”培养方案。此外,有31所高校自主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24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
那么,在已经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中,主要开设了哪些人工智能课程呢?从总体来看,高校目前开设的AI课程已经包括脑认知计算、先进机器学习、智能语音处理、特种机器人、智能传感系统等多项内容。高校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出具备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从而真正缓解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
人工智能浪潮之下,高校积极加快AI人才培养,不仅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我国教育事业智能化转变的大趋势。高校人工智能学院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前沿技术的交流和升级,也有助于降低科研成本和科研成果的共享。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以此促进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大数据、自动驾驶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又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做,有助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许多高校都立足本校的实际状况,设立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积极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研究,并与国际高校建立了学术合作。同时,一些高校正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新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以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AI人才培养的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了高校以外,政府、企业等各有关方面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后,相信在多方携手推动之下,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日系将日益健全,掌握了多种前沿技术的人才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