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突破技术瓶颈 培育创新生态是关键

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保障,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创新链前后端各类资源,构筑起适宜技术生长的生态并维系生态平衡,需要从资金调配、人才引育、金融创新、创新载体搭建、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不断滋养创新“沃土”,尤其是先行先试的政策探索、创新改革以及针对关键技术需求特点的精准施...
发布时间:2019-05-27 08:48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康萌越 张洪国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高铁、核电、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高端芯片、系统软件等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通过解析我国高铁、高端芯片领域的技术演进,认为要突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必须在培育创新生态上下功夫。

是核心技术缺失更是创新生态不足

从高端芯片、操作软件等领域的困境来看,创新生态缺失是掣肘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因素。以芯片为例,从1965年诞生的第一块国产芯片,到908工程、909工程以CAD为突破口的集中攻关,我国芯片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止,也诞生了紫光、中芯国际、中星微、珠海炬力等一批知名公司,在芯片设计和中低端芯片生产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但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政府、高校、企业、市场之间脱节,没有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到市场培育等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而且技术关联度和产品应用场景要求很高,这就对技术积累、创新体系、资金投入、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均提出了很高要求。美国之所以能够一直居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第一强国的位置,不仅仅在于起步较早,拥有英特尔、高通等一批芯片龙头企业,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形成了像硅谷这样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使之技术和产品体系整体处于市场竞争的有力位置。反观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单体技术的突破长期受制于创新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制约,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从高铁、核电等成功案例来看,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产业优势既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更在于注重创新体系和早期市场的培育。以高铁为例,21世纪初,原铁道部提出建设发达的铁路网、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布局、管理体制改革等八大任务,开启了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中国高铁的创新体系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力量协同起来,实现了技术、资金、人力资本三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构建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创新体系。除技术创新之外,我国政府高度注重高铁市场培育,不断开拓国内国外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创造了广阔市场。可以说,完善的创新体系是形成中国高铁技术基础的核心,庞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高铁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持续的品牌包装是中国高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三者缺一不可。中国高铁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突破技术瓶颈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创新本身,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培育全环节的生态体系至关重要。

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生态和创新体系的竞争,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市场培育到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体系,形成整体优势。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集中爆发期,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其中培育高端产业竞争力是重中之重。我们在补足技术短板、培育新技术优势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力度,更要注重创新生态的培育。

培育创新生态应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关乎行业兴衰,单靠企业一方难以突破。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到自主研制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都表明产业共性技术突破需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对于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要切实加强国家投入,采取重大科技专项等形式,以高校院所为主体进行重点突破;对于应用性技术创新,要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抓手,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采取项目委托等方式进行联合攻关。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主力军,是对市场需求最为敏感的群体。从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崛起的经验看,英特尔、仙童、飞思卡尔等企业同时具备技术开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等全环节能力,而我国企业创新实力还远远不足,普遍还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工艺设计等领域创新能力不强。既要通过财税精准扶持、扩大金融支持、提供早期市场等方式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也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大产品监管力度等手段倒逼企业提高创新投入,成长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三是突出早期应用市场培育。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对于创新端的补贴固然重要,但在应用端的早期市场培育也不容忽视。美英等发达国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这一类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技术领域不仅给予高额且持续的研发补贴,还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来培育早期应用市场,帮助技术落地。如高通的第一单合同正是和美国军方签订的CDMA技术项目,随后美国电信工业协会也采纳了CDMA,很快高通便开始向合作商供应大量移动芯片。政府的合理引导能够有效缓解技术推广应用初期的“市场失灵”风险,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我国亟须后发追赶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在给予财税金融支持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与技术相兼容适配的早期市场。

四是突出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成败之间存在“死亡之谷”“模糊地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对探索性的失误宽容以待,美国硅谷、DARPA的成功充分印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所起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保障,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创新链前后端各类资源,构筑起适宜技术生长的生态并维系生态平衡,需要从资金调配、人才引育、金融创新、创新载体搭建、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不断滋养创新“沃土”,尤其是先行先试的政策探索、创新改革以及针对关键技术需求特点的精准施策,做到产业政策质量与效率的统一。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