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纸巾是干垃圾、枣核是湿垃圾;排骨贝壳是干垃圾、虾壳鱼骨头是湿垃圾;毛巾和围巾居然也是不能一起仍的垃圾……从6月份开始,上海人民每天被垃圾分类到怀疑人生,以前看都不看一眼的垃圾,现在看到它就产生恭敬心理,不处理好并且分类正确再放进傲娇的垃圾桶里,就好像会高考落榜一样。这段时间,据说上海人交流,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年龄,什么工作,大家只谈一个哲学问题:你是什么垃圾?
正当吃瓜群众刷着上海人的段子,住建部就宣布垃圾分类要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强制推行。这么一来,很多人都蒙了。
然而,有人却从垃圾分类中嗅到了机会……
垃圾分类由来已久
实际上,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现在才开始。
早在1957年,《北京日报》就刊载了提倡垃圾分类的文章,之后也推行了一段时间。遗憾的是,这个政策没有持续太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众多城市已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1993年,北京率先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
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南京、桂林等8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分类较为简单,主要是为了回收有价值的废品。
但由于各种原因,收效甚微。
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而美国、日本、欧盟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欧盟的许多国家已经实现有机垃圾零填埋……
这些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的管理上,也比目前的上海要严很多。
以日本为例,上海的垃圾只有4大类,日本的有10大类;上海的垃圾分类指南只有一页,日本的有三十多页;上海剩饭剩菜一天收一次,日本一周收两次;在上海扔错只要罚款200元,在日本可能要蹲监狱……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措施来得很突然,很多市民抱怨这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那么为了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真的有这么大吗?
中国是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约4亿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更严峻的是,中国人这么多年来,都未认真对待过垃圾问题,一直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
填埋和焚烧是中国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
科技日报2018年报道,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仅首都北京,就有400多个垃圾填埋场将城市环绕包围。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这些被丢弃的垃圾,会以什么形式回归到市民生活呢?
可能是空气、水,是以垃圾为食的猪牛羊生产的肉类奶制品,是在垃圾填埋场上种起来的有机蔬菜水果……
而垃圾焚烧带来的二噁英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二噁英排放后可远距离扩散,一旦进入人体,会长久驻留,破坏人类免疫系统、改变甲状腺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以及生殖功能,最可怕的是影响人体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有人会说,当焚烧温度高于850℃时,二噁英就不会产生,现代科技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阻碍就来自于厨余垃圾等湿垃圾,当湿垃圾与其它垃圾混合时,焚烧难以彻底,二噁英就此产生并散播开来。
垃圾分类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类看,中国目前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
湿垃圾,进行生物处理,用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制成大量的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可回收垃圾的作用更大,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1500吨废纸,可造出1200吨再生纸,免于砍伐大量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可少采20吨铝矿……
将垃圾分类,并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数量,而且将节约大量自然资源,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各种垃圾分类“神器”横空出世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正式实施期,意味着强制垃圾分类时代的到来,制度向严格的那端滑行。即使你不在上海,也躲不过--北京、杭州、成都、重庆、厦门、合肥、广东等均展开地方立法,一些重点城市在城区范围已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住建部曾表示,2019年,46个重点城市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繁复的垃圾分类让人崩溃,而精明商家却嗅到了机会……不少垃圾分类“神器”横空出世。
电商平台的分类垃圾箱卖断货;
近日,通过微信搜索垃圾分类关键词,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程序迅速猛增至100多个,支付宝平台上的垃圾分类小程序,累计新增用户数已突破百万。如今,小程序也渐成各大公司的标配,近的有本月360上线的小程序平台,远的有去年今日头条小程序;
代扔垃圾服务备受追捧,一些快递公司、二手电商及外卖平台,正尝试推出这一新服务项目;
甚至,市面上还出现了一款将剩饭剩菜、细小骨头等磨碎直接排出下水道的厨余垃圾处理器。这款“网红”厨余垃圾处理器7天内的销量同比增长350%以上。但由于厨余垃圾油脂含量高,磨碎后冲入下水道,油脂容易粘附在污水管道内,因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不建议市民使用该“网红”处于垃圾处理器。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19年有超过1000家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而6月底,53家相关企业注册成立,仅7月1日当天,就有6家相关企业注册。
此外,还出现了AI垃圾识别、互联网垃圾分类、垃圾分拣机器人等概念。
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来了?
日常中,每个类别的垃圾往往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内容,仅凭经验,人们在分类投放时难免出现偏差。有专家称,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计算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识别正变得精准高效。
垃圾分类强制实行带来的机会,让很多人都在觊觎这块大蛋糕。有业内人士预计,10年内环卫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3000亿元。
而由于传统环卫企业在垃圾分类服务上的缺失,或许恰好是互联网切入这一产业的机遇。
中科曙光公司大数据智能研究院方面表示,当前垃圾分类识别技术的计算产品、算法都比较成熟,难点是缺乏足够量的训练图片集。理想状态是每一类垃圾数据集为几万张图片,精准度可达到95%以上。目前来看,研发难度较大。
其实在更早之前,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已经注意到其中的商机。小黄狗作为此前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创业公司,2018年6月曾拿到中植集团10.5亿元的A轮融资;数码产品回收交易平台“闪回收”去年获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小米及顺为资本;2014年在京起家的“再生活”,覆盖了当地1000多个小区,注册用户超过30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受到资本青睐的这些环保型创业公司,业务多集中于闲置、旧物的回收,而不是垃圾分类。小黄狗正处于破产重整流程中,再生活因为难以盈利已于2017年倒闭,剩下的电子产品回收项目或公司,背后则多数是阿里、京东、小米等行业巨头在进行资金支持。
可见,“互联网/AI+垃圾分类”的创业理念,还存在商业模式、盈利压力、回收流程等各方面的质疑。
当然,当前的困难,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实现,但这种互联网/AI+垃圾分类”的理念可能更适合针对需要节约人工成本的企业或机构。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当垃圾分类成为日常习惯以后,不管是上门“代分垃圾”,还是智能分类,可能都只是短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