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这个说法究竟准确吗?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新产业形态的过程,不是谁颠覆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此前在2019中国标识解析大会上表示,工业互联网不仅是产业形态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是积极的互联网思维在传统工业上的应用,两者是融合、竞合的关系,不能说是谁颠覆谁。
高新民从制造业和互联网两个视角分析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差异。
当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主体即包括为传统企业转型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也包括转型后的传统企业,高新民表示后者是关键主体。
从制造业视角来看,高新民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两大关键点是新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实质上是发挥互联网对制造业创新的驱动作用,是制造业转移到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基础设施上来,实现工业体系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迈向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跃。
高新民举了一个很形象的马车例子,工业互联网就像是一辆马车,而马就是起到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的互联网企业,车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制造业,整个政府制度环境、市场规则相当于是轨道,要想马拉着车在轨道上跑起来,就需要把车挂在马上,如果车没有挂上钩马奔跑再快车也不会动,所以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推动工业制造业这个主体的转型升级,产生倍增效应。
但目前传统制造业在发展工业互联网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新民指出,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需要“新四基”(基础芯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及数据分析云平台)与“老四基”(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新工艺、核心技术)同时发力,不能单一发力;传统企业信息化基础、管理组织、文化观念等不适应;支撑服务能力及产业生态还在形成中;从眼球经济到价值经济的新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等问题。
目前制造业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企业,诸如东方国信、树根互联、海尔、徐工信息以及航天云网等。
而从互联网视角来看,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高新民表示互联网的上半场主要是消费互联网,是以计算机为主。整个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是并立甚至是对立的。而到了下半场,主要是以数据为中心,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已经从对立关系到融合关系。
同时,高新民指出,从上下半场的互联网架构也可以看出不同,当前的互联网架构是以服务器为中心,所有信息都存放在服务器中,而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对象数据,主要是以信息为中心,服务器为载体。传统IT厂商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拥有强大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伴随着工业制造业走过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阶段,对发展路径有自己的理解,拥有丰富的行业服务经验和知识积累,其中,阿里云、腾讯云、用友、金蝶等最具代表性。
截止7月份,互联网企业典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数据(来自高新民演讲PPT)
此外,高新民还表示,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要求不同,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CPS,不是现在的互联网、人联网。(CPS是人联网、物联网和服务联网的集合),同时工业互联网的整个架构都需要重构,无论是网络层、标识解析层还是应用层。
在高新民看来,工业互联网的实质就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软件定义生产体系+优化重构生产关系,其中数据是整个工业互联网核心,特别是工业数据增值链极其重要。
但高新民表示,虽然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但也是薄弱环节,主要挑战就在于异构、异地、异主数据的流转和汇聚。
据介绍,异构体现在软硬件平台、数据格式、数据定义标准等差异;异地,从空间角度讲,多数是指分布在不同地区;异主,是指不同管理机构、不同安全责任主体、不同利益主体。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新民指出,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互操作是关键。高新民指出,幸运的是,目前互联网解决了异构计算机系统的互联,并通过赋码、注册、解析,在底层通讯协议TCP协议的支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互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据汇聚是在支持互操作的架构下的共享,但是数据的“三异”特点是常态,互操作是基本关键点,而不是片面强调大集中大统一。毕竟在工业互联网体系里,数据采集和汇聚是基础,工业大数据价值链的实现才是目标。高新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基于规则的开放生态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