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入“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层出不穷,对显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随着新型显示产业体系的不断成熟,全球显示产业从规模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的特点日益突出,产业整体进入转型发展期。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未来会继续低谷徘徊还是已经有新的机遇正在酝酿,哪些新技术将在未来掀起大的风浪?
屏幕无处不在,对显示提出更高要求
看似“屏幕”无处不在,显示无处不在,但是显示产业却进入“艰难”状态。IHS研究总监张兵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经济环境、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影响,过去一年甚至到未来一段时期,包括手机、电视等显示面板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都会比较艰难,各家企业的日子都半斤八两,从区域来看,中国大陆企业的财报要稍优于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企业。”
群智咨询总裁李亚琴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显示面板产业目前处于下滑期和低谷期,特别是从产值和主流的面板价格来看,预计今年与去年相比将下降,包括明年的完成产值也很难有明显回升,所以可以判断最近几年显示面板都将处于低谷期,价格也同样处于历史的低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目前显示行业供大于求。”中怡康市场调研公司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从需求端看,除商显新兴市场拥有较好的成长态势外,整体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增速放缓。以中国市场为例,TV从2016年销量达到顶峰的5203万台后,过去三年已经连续下降,预计下降将持续到2022年。从供应端看,大尺寸面板整体产能过剩,虽然韩系面板厂商今年关闭了多条产线,但上半年华星深圳11代线、惠科滁州8.6代线、富士康广州10.5代新增产线已开始投产,整体产能过剩问题将加剧。今年上半年TV面板出货1.4亿片,同比增长3.6%,而产能面积同比增长了12.2%,行业库存压力大。从面板价格看,自2017年开始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从不断挑战现金成本,到部分尺寸已跌破现金成本,主要尺寸本轮价格基本都腰斩。目前面板价格已经趋稳,有望实现阶段性价格回调。
“目前显示面板产业在一些主流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竞争状态。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充,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加入显示面板产业,甚至有不少地方政府和厂商在考虑从国外引进‘旧显’。所以整体来看目前处于一个非理性的无序竞争状态。这也是导致整个显示面板产业处于低谷、价格处于低谷的一个核心原因。”李亚琴表示。
“比如说移动市场,在5G推动下,OLED会大幅取代LCD。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有很多地方政府以及新进入者和一些小厂商,还在新建LCD的生产线,这其实与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这样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而且也会带来恶性的价格竞争,风险性非常高。”李亚琴表示,大尺寸也一样,目前全球10.5代线已经有5条确定量产,再加上现有的8.5代线,其实产能已经过剩,厂商们都在思考如何消化这些产能,但仍有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考虑再建更多高世代的LCD生产线,这种做法不合时宜,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进入成熟期,竞争从规模转向创新
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在经历近年高速发展之后,进入成熟期。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光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耿怡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型显示产业体系的不断成熟,全球显示产业从规模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的特点日益突出,产业整体进入转型发展期。”表现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行业应用加速拓展,产业动能持续强劲,高分辨、大尺寸、柔性化,节能环保成为竞争新焦点。
耿怡表示,LCD技术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韩国凭借反周期投资后来居上,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日韩共同形成“三国四地”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日本面板产能收缩,但对上游配套领域的把控能力依旧较强;韩国将AMOLED作为保持产业优势的重要手段,并且加大在配套领域的投入。中国台湾地区深耕TFT-LCD,同时在Micro-LED有较大的投入;大陆新型显示产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重要地位已经逐渐确立,建立了从供给端到应用端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但在上游配套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兴技术产业化进程稍显滞后。
产业发展成熟期,企业陷入下滑和低谷期,将意味着“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格局将进入重新调整或者说再分配的状态。”李亚琴表示,中国面板厂商的崛起正在重塑整个全球显示产业的格局。到今年下半年中国大陆显示面板的出货面积就会达到全球的50%。这种变化会带来格局的重塑,很多外资厂商竞争力会逐渐弱势,或退出一部分的市场。在主流市场特别是手机、笔记本显示器及TV等已经比较饱和的情况下,供应商正在面临淘汰赛。很多的厂商因为竞争力、技术力的丧失正逐步被淘汰,这其中包括了日本厂商和部分韩国厂商。与此同时,中国部分面板厂正在崛起。比如在移动市场京东方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目前在柔性LED供应方面取得了很大增长,京东方成都6代线是全球第二条实现量产的柔性LED生产线,出货量也排在全球第二。同时,其可折叠产品也实现了量产,实现了为华为供货。在大尺寸市场同样如此,比如在10.5代线量产方面,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今年都有很大的突破,实现了超大尺寸包括65英寸、75英寸、甚至85英寸的量产。
全球显示产业向中国聚集已成共识。“产业进入高度成熟期,全球显示产业的产能会进一步向中国大陆转移。”张兵说。这与当年的CRT很相似,在全球CRT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大部分的产能就转移到中国大陆。而在未来几年,韩国企业可能会关厂或进一步进行产能的转移,技术会从LCD转向QD LED或新型的显示技术,未来一到两年中国大陆的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彭显东进一步表示,全球显示产业向中国大陆集中,2019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出货数量已经占据全球总量的50%,未来竞争将主要在中国大陆和韩国之间。日本在面板制造产业上已基本被甩开,中国台湾地区将逐渐被拉开差距,未来两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还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三星显示(SDC)和LG Display(LGD)主攻OLED、Micro LED、QD OLED等高端产品,逐步减少LCD面板产能。中国台湾的面板厂正在积极拓展高毛利的8K产品,友达聚焦8K电视面板,从65英寸、75英寸到85英寸均已量产;群创在跟进AM Mini LED 8K电视面板。相对而言,大陆面板厂在储备试验OLED 8K技术的同时,也在争抢夺LCD面板份额。
新机遇正在酝酿,未来谁执牛耳?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未来会继续低谷徘徊还是酝酿新机遇,哪些新技术将在未来掀起大的风浪?
“从技术角度看,从传统显示到平板显示,平板显示正处于成熟期,液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虽然出现了不少新型的显示技术,比如激光、Micro LED、QDLED,但还处于发展初期,要实现媲美液晶的性价比、规模和产能,占据相当大的市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张兵表示。
李亚琴则认为,QLED、MiniLED、OLED甚至是未来的MicroLED都有独特优势。目前在移动市场,OLED取代液晶的主导地位已经是很明确的趋势。而液晶目前最大的优势在其性价比,但是液晶产业最大的危机在于盈利能力,一个不能创造盈利的技术,未来的生命力会受限。
彭显东认为,产能和产品技术水平升级将主导未来两年行业发展,超大尺寸及8K的技术能力和市场规模将稳步提升,8K LCD、WOLED、Micro LED、QD OLED将在未来同台PK,同时OLED柔性折叠屏幕将是一大看点,AMOLED不只实现柔性面板,更为面板与半导体、触控、感测整合提供更多应用。5G的商用,将推动智能手机和8K TV在2020—2021年的发展,催生创新应用对屏幕和传感器的需求。“三星显示和LG Display极有可能继续冲击下一代显示技术,短期让出大部分LCD市场份额。国内面板厂商在走向下一代显示的路上,也会在LCD市场继续扩大份额。”彭显东说。
“目前TFT-LCD和AMOLED是市场上最主要的两种显示技术,占据了95%以上的份额,其它显示技术各具发展特色,在细分领域已展现出比较优势。未来的新型显示产业将是多种技术互补的竞争格局。”耿怡说。
耿怡认为,仅就TFT-LCD而言,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是凭借庞大的产业基础、系统的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性能和不断下降的成本,液晶显示仍然是新型显示技术的主流。就AMOLED而言,将不断加快在中小尺寸的迭代进程。未来,随着柔性技术加快成熟,显示产品应用形态有望发生重大变革,并带来全新的市场空间。Micro LED显示技术近年来吸引了多方面的关注,从技术成熟度来看,Micro-LED显示器件的制造及量产过程仍然存在较多工程问题。随着对Micro-LED显示关注度和投入不断加大,量产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后,Micro-LED显示有望成为显示技术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激光显示、电子纸等显示技术则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应用领域。
未来究竟会怎么样?答案会随时间推移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