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观点 | 智能网联创新未来出行模式

如果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出行效率,则需要对参与交通的车、人、道路的信息、天气的情况,做出新的优化和调度,形成新的智慧出行的交通的平台。出行方式的变革 这些变化就重构了交通出行方式。
发布时间:2019-11-29 09:45 来源:新能源汽车界 作者:新能源汽车界

在2019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模式创新与战略转型”专题论坛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发表了精彩演讲。

作为产业的观察者,如何判断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对出行的变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点分析和判断。

首先,“智能网联汽车”这个词非常热,在近两年资本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领域还是有大量的融资事件发生,经统计发现,最近三年里,有超过上千亿美元的投融资事件在发生,并集中在IT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自动化前期的研发,这体现了该领域受关注的程度以及资本涌入的量及密集的程度。

无人驾驶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会变得越来越成熟,随着硬件、算法、测试数据的不断成熟,创造了很多新的体验,这些基础的完善,给它大规模的商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铺垫。

关于成本,车以及基于此衍生的许多出行平台,成本非常高。如何通过自动驾驶服务来提高使用率,降低成本?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分析,通过技术降低空载率,提高出行设备的复用率。汽车、城市,都可能变成公共的资源。例如我们的车,每天在北京使用两个小时,还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而单车出行服务则是一种新的商业形态。

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

这样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颠覆性的影响?第一,车本身的属性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认为它由机械产品转化成软件驱动的平台型产品,当然它带来的,是软件驱动的量的变化。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些算法、数据、软件在产品中的价值占比会显著地提升,但这对产品、结构的影响也会很大。

第二,产业的价值。这样的变化倒逼产业模式从整机、零部件的传统方式转向为平台+终端的方式。终端需要更加智能的体验服务,从平台的角度来讲,到底什么是平台?车有车的平台,出行服务有出行服务的平台,车内的操作系统、基于端和中心之间的连接,最终它以什么样的终极价值模式出现,这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通过发展去观察的。

第三,重构出行的体验。新的产品给大家带来的互动性、娱乐性等体验超过过去历代产品,有人称之为第四空间。第四空间怎样去深度地开发和使用,以及这种空间的特点,所需要的产品是什么,服务是什么,交互的界面是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第四,所有出行服务形成的有机体、人车环境之间的互动、车的调动和出行效率的提升,可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一个统计数据,北京市人均单程上下班时间是55分钟,每一个红绿灯的信息都是凭经验值制作,而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天气、时段情况而作出调整。如果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出行效率,则需要对参与交通的车、人、道路的信息、天气的情况,做出新的优化和调度,形成新的智慧出行的交通的平台。

出行方式的变革

这些变化就重构了交通出行方式。如果我们选择的路线一直堵车,并很难作出变化,我需要了解的不是是否拥堵或者优化路线,而是需要知道下一秒或者五分钟以后我到路口时,它的状况是怎样的,所以现在实时性、交互性显然是不够的。

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需要什么样的企业?被需要的企业一定是客户或者消费者认同的,认为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贴近消费者,收集消费者需求,汇聚支持产品研发的服务或者互动。因此,无论是个性化定制,还是个性化服务,其实都是对于消费者之间更多需求的洞察和未来趋势的把握。

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擅长的是从什么环节来入手、来去做,如何协同,都是需要思考的。

基于这样的几点判断,从对企业而言,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整个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汽车产业链会独立出来,如生产制造、独立设计。未来IT产品的演进中,IT产业链的分工模式、代工模式,甚至基于车内应用的独立第三方开发,都完全可以独立出来。

因此,在产业链中,我们应当找到各自的发力点,找到持续的商业模式,因为产品最终需要通过消费者变现,完成商业的迭代。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高度热情,并对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希望完成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抓住未来新的产业机会。

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示范的带动,以及这两天探讨的政策突破,都可能有很大的机会,需要我们关注的。

以上是我对于产业变化的分析和理解,希望和在座各位一样,期待产业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也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涌现更多的中国市场中的独角兽企业,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的演讲速记整理,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