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星光中国芯工程”启动实施二十周年丨打造“芯”团队,拳拳报国心

此外,以往从“星光中国芯工程”培养出的数百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在新的职业岗位上大多数成了国内芯片设计行业的创业领头人或引入单位的技术骨干,“星光中国芯工程”被誉为培养和造就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骨干人才的“黄埔军校”。
发布时间:2020-01-02 15:39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赵晨

20年前,已经在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邓中翰,毅然选择回国,和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一起,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

这次回国创业,他们肩上的担子比之前要重得多——承担并启动国家项目 “星光中国芯工程”,改变中国无“芯”的面貌。

创机制 引入硅谷理念

1999年10月1日,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受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的邓中翰,深刻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和召唤以及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当天观礼结束后,他与日后“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核心团队成员一起,登上万里长城,并在烽火台旁庄严誓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探索道路,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实际上,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邓中翰已经在美国创下了一番不俗的成绩: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30多年建校史上首位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横跨理、工、商三科的毕业生;毕业后在硅谷创业,创立的半导体公司Pixim市值很快达到1.5亿美元。“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核心团队成员们,也都各自在美国闯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邓中翰他们选择继续留在美国,或许会成就一个个新的硅谷传奇。但是,他们毅然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业。在原信息产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邓中翰与核心团队成员承担并启动实施了“星光中国芯工程”,由邓中翰担任工程总指挥,并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承建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对于芯片这种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的前沿产业,建议利用‘硅谷模式’来推进。”邓中翰认为,结合国家意志和市场需求来做科技创新,既能实现科技报国的志向,为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做出突破,又能实现企业盈利。“这是一举两得之举,也是‘硅谷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后,几个从硅谷回来的年轻人立即夜以继日地大干了起来。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相当于硅谷1/5的成本,就完成了从芯片定义到量产的整个过程。

“世界在飞速发展,身处芯片行业,更没有闭上眼睛喘息的机会,否则不进则退。在邓院士的带领下,我们作为企业除了要给股东回报、给员工回报,更重要的是要行使好护航国家安全的使命。” “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金兆玮如是说。

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并且使中国芯片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第一个以企业方式制定国家标准和标准体系;中关村第一个以无形资产入资的公司;财政部第一个用风险投资方式注资的公司;芯片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个个“第一”,不仅是“星光中国芯工程”团队的骄人成绩,也书写着中国芯片行业的历史。20年来,“星光中国芯工程”取得的成绩举不胜举,而邓中翰最看重的,是工程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并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星光中国芯工程”最早引入硅谷创新机制,探索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借鉴硅谷的创业和发展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突出代表,是国家“中国芯工程”率先取得突破的排头兵。中星微也发展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大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05年11月15日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的原始投资也获得了二十多倍的回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星微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国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互为支撑、三位一体、高效运作的创新体系,是我国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成功体现,成功掀起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热潮。

育人才 造就IC设计“黄埔军校”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邓中翰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和上一次不同的是,他从观礼台来到了彩车上,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位年仅41岁的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带领团队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颇为满意的答卷,但他心里明白:“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将不断延伸,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多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一直严重短缺,人才问题始终掣肘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成长有其规律性,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是,不仅缺少领军人才,也缺少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骨干技术人才。

中星微创业初期最大的难题是人才稀缺,为了解决“人”的问题,邓中翰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国硅谷等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组成“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技术团队,聘请国内外院士专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与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共同组建“清华-中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其本人也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专门授课,联合培养芯片设计人才。

在邓中翰他们的多方努力下,中星微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虽然有新鲜血液加入,也有人离开,但他们依旧散布在芯片领域中的不同企业,继续为中国芯片事业发光发热。就像“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杨晓东所说,如今中星微培养的芯片人才已是繁星满天,而中星微要做的就是“最亮的那颗星”。

20年来,“星光中国芯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工程建立了以70多位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核心技术团队,吸引了2000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组成了一支成熟的技术研发、芯片设计、市场开发、运营管理队伍。留学归国人才与国内优秀人才的有机融合,是“星光中国芯工程”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取得成功的保证。“星光中国芯工程”荣获原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团队核心成员也多次获得国家和行业奖项。此外,以往从“星光中国芯工程”培养出的数百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在新的职业岗位上大多数成了国内芯片设计行业的创业领头人或引入单位的技术骨干,“星光中国芯工程”被誉为培养和造就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骨干人才的“黄埔军校”。

守初心 产业报国信念从未改变

2019年10月1日,邓中翰再一次来到了天安门。和他一起的,还有20年来始终相伴左右的创业伙伴们——星光中国芯团队集体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

回首过去的20年,变化很多。一路走来,人才队伍壮大了,产品服务拓宽了,市场容量增大了。前十年卖芯片,轰轰烈烈开拓国际市场,一家一家啃下硬骨头;后十年做标准,板凳甘坐十年冷,默默无闻探索新型智慧城市芯片、标准和体系。

回首过去的20年,不变的更多。星光中国芯团队产业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立足自主创新的精神从未改变,推动自主可控技术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从未改变,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行业进步而奋斗不息的信仰从未改变。

20年来,邓中翰他们从无悔意和怨言,依然在为产业发展而四处奔走。邓中翰表示:“20年了,我们团队,包括我和副总指挥金兆玮、杨晓东、张韵东,我们虽然人老了,但心没变,现在也都还奋斗在一线。”

对于下一个十年,邓中翰已经给自己定好了目标。“以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不断发展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相关标准体系,希望未来像我国的高铁一样,实现大量出口,服务全人类。”邓中翰告诉记者,“为此,在未来的十年,我们计划投资100亿元,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人才,产出新成果,催生新方向。保持不变的,是我们必须一直以芯片作为突破口,保持自主创新的劲头,牢记国家使命,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希望“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的这份愿景能够穿越时空,牢记在现在以至将来每一个中星微人的心中。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