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补充,作为区域层面的创新平台,有利于聚焦地方创新资源,既能带动本地区制造业发展,也辐射促进周边区域制造业发展。目前,各省认定了10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两级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初步形成,省级创新中心建设整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同时也暴露出建设模式不规范、创新资源不够集聚、金融资本参与度不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提高创新中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的思想认识。创新中心解决的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是依靠单个企业、单个大学、单个科研院所解决不了的突出难题。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应该统一思想认识,不能成为某个单位内部的研发机构,要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着力解决行业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批量生产、良品率等关键共性问题。
二是健全以龙头企业促进产学研融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中心要规范“公司+联盟”的建设模式,引导运营公司积极吸纳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参与筹建。创新中心内部成员之间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凝聚创新活力。同时,运营公司还要注重与金融机构紧密结合,积极争取社会资本以股东成员等形式参与创新中心建设。
三是注重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基础支撑作用。创新中心需要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力量,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上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和主体充分地、有机地整合聚集起来,真正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建议省级创新中心加快组建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创新联盟组织本领域国内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协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
四是探索建立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完善股权结构,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实现企业化运行。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知识产权运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可持续发展。
宋亮,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和创新政策等领域研究和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