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德国推动工业质量提升的经验举措

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皮尔兹等德国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探索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高端自动化设备,将误差补偿、刀具寿命预测、多轴同步性算法、主轴震频补偿等解决方式以功能包的形式固化到机床中,以保证生产过程的低误差和产品的高精密度。
发布时间:2020-02-11 10:13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张舰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其制造业在20世纪前后经历了由“山寨典型”到“金字招牌”的蜕变。为充分借鉴其经验,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其在提升工业质量方面的举措进行总结梳理。

一是在基础层面,将零部件视为维持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德国各界均认为产品的高质量取决于无数个零部件的“精密”配合,因此在每个细小零件的设计和制造上都精益求精。20世纪初期便设立标准化协会(DIN),对基础零部件的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检验批量、取样、试验方法、复验、交货和包装等进行详细设定,严格限定企业的一举一动,以基础端的高精密度保证产品集成后的高可靠性。

二是在生产层面,以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德国各界保证产品可靠性、降低误差的基本逻辑是:发现问题→人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流程固化到装备和生产线中→对相似问题自动解决。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皮尔兹等德国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探索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高端自动化设备,将误差补偿、刀具寿命预测、多轴同步性算法、主轴震频补偿等解决方式以功能包的形式固化到机床中,以保证生产过程的低误差和产品的高精密度。

三是在企业层面,鼓励中小企业专注深耕细分领域。20世纪中后叶,在大量国家将经济中心转向金融资本市场时,德国经受住了货币放水刺激金融泡沫的诱惑,坚持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稳定环境,鼓励其专注细分领域。如20世纪中叶设立欧洲重建基金,向中小企业提供500万欧元、为期10年的研发贷款;2008年金融危机后,适时提出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IM),平均每年资助6000个项目,限期为5年。在系列措施鼓励下,德国以全球1.09%的人口贡献了数量最多的隐形冠军企业,约为美国的3.6倍。

四是在人才层面,以“双元制”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为保证“双元制”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推进,德国出台《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职教资质制度,由商会考核,并设立企业培训中心对未达标企业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细化、商会监督实施,保障培训在劳动市场的可信度。“双元制”保证学生在课堂外,跟随企业经验丰富的技师,着眼实际问题、学习实用技术,有效保证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受和学习。

张舰,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研究人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等方面研究。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