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开展NB-IoT业务主要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首先,运营商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很多时候会将自己定位为业务链条中的“连接者”的身份。这样的定位的结果,一方面固然运营商处于最为熟悉的业务领域而能够发挥自身对“规模经济”产品运营的优势;另一方面,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物联网连接商业价值较小,盈利空间有限。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运营商投入资源建设的NB-IoT网络,其盈利能力远低于传统的蜂窝无线网络。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运营商积极地拓展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连接”的基础之上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的服务。但在实践中,NB-IoT由于处于信息系统的末端,这样的尝试难度挑战很大。由于单点价值不高,因此NB-IoT体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样一来,在应用中,不同应用场景所需要的终端、传感器以及相应的各种技术参数均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是NB-IoT应用中客户有时感觉“移动场景效果不如固定效果”、“不同的环境中NB-IoT设备体现出来性能差异比较大”的重要原因。这种碎片化的特点,对于形成统一标准的网络,形成可以复制的解决方案是不太有利的——因为无法形成规模就意味着研发成本难以分摊,开发者的开发热情无法得到持续的保障。
此外,到目前为止,NB-IoT业务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的与2G网络比较的优势就是低功耗。然而,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低功耗广域网并没有事实上实现。因此,全球电信运营商普遍采用非授权的频谱技术来进行低功耗广域网的部署和NB-IoT的建设。这种非授权频谱与NB-IoT业务共存混合组网的情况,为运营商带来了未来的一些不确定性。
经历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营后,部分运营商会发现NB-IoT业务之前所预期的成本低廉、易于软件升级等优势并没有得到完全兑现——至少是没有能够完全提供所承诺的效能。这样一来,原先信心满满的运营商选择或许就会演变成为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如果NB-IoT业务形成足够的规模,能够带动产业发展,那么运营商就会投入足够的网络建设成本形成一张覆盖更广、支持更多业务场景的网络;反之,如果运营商的网络足够好而且对场景的支撑更可靠的话——就像之前的蜂窝网络一样,就会有更多产业链上的玩家投入去策划新的应用场景。问题是,如上两种情景都没有最好的呈现,于是就出现了近期日本NTT关闭NB-IoT网络的情况。有专家预测,这种关闭仅是暂时性的。毕竟,“广泛连接”是5G网络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之一,而且不少运营商目前也在如火如荼地推动着NB-IoT网络的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