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肆虐全球。在“抗疫”大战中,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无人驾驶汽车的身影,承担起配送、清扫、消毒等任务。一时间,疫情带来的“无接触式”的需求推动了无人车应用。不过,受限于技术攻关、政策环境、市场接受度等因素,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之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疫情”推动无人车加快投放市场
配送药品、收发快递、清扫消毒……受疫情的影响,自动驾驶技术在越来越多场景下得到了应用。
截至2月26日,华为、京东物流、美团、智行者、中联重科、一清科技、酷哇、行深智能、新石器等至少13家公司的低速无人车投入到此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从练兵场走向了实战场。
01、无人配送车
在武汉的疫区,由京东投放的无人物流配送车负责在医院之间运送医疗物资,如口罩和防护服等,每日运送单量在10~20单之间。同时,在河北、陕西和江苏等农村地区,也有部分京东物流无人机开展配送工作。
百度Apollo与生态伙伴新石器向北京海淀医院投放了无人送餐车,专门负责海淀医院隔离点的送餐工作。据了解,该无人车每次送餐达50份,每日可为大约100名一线人员提供服务。
在山东淄博,一家物流公司也首次对无人配送车进行试运行。无人配送车满载着近1吨的新鲜蔬菜,从山东乐物电子物流港出发,驶往2公里外的傅家镇张冉村村内的一处广场。在到达指定位置自动停车、卸货后,无人车又自动返回出发地,并连续完成4次蔬菜配送。据悉,这款名为“小乐”的无人配送车的续航能力达150公里,每日可完成蔬菜配送10吨以上。
美团也向北京顺义、海淀的部分社区投放了无人配送车,只要位于配送范围内,用户即可在“美团买菜”下单,智能配送调度系统会把订单分配给无人配送车,车辆在美团买菜站点取货后会自动行驶到目的地社区的无接触配送点,与取货人交接打开餐箱取出物品。
智行者推出的具有配送功能的“蜗必达”同样为医院、小区带来了便捷服务。据智行者相关负责人介绍,只需快递员将快递或餐饮公司将盒饭装入车内,“蜗必达”就会根据设定好的时间准时配送至各个目的地,收件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取货,全程零接触,可连续工作6~8小时,最大行驶速度可达15km/h,每日可派单100多件。
深圳一清科技提供的名叫“夸父”的无人驾驶快递车亦成为了山东某疫区的物流主力军,并承担起了后勤仓库与病房、病房与垃圾站、超市与小区等地点之间的物资、物料运输任务。该车一次性可装载75个小箱子,每箱可承载货物20斤,单趟配送能力可达1500斤。
除配送人们生活所需的各项物资外,在武汉还出现了邮政“汉马”无人投递车。它很好地承担起仙桃市政府及直属单位区域内的投递任务。
02、无人消毒车
如果说物流运输车辆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那么下面要提到的这类无人驾驶车辆就主要应用在公共事业上。
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百度Apollo与生态合作伙伴新石器将自动驾驶消毒车进行了实际应用。这类自动驾驶消毒车可以装载160L消毒液,以时速5km/h的速度实行自走式喷雾消毒,喷洒的范围覆盖3~5米。
2月10日,江西省第一辆无人驾驶消毒车抵达鄱阳县,并投入疫情防控。当日下午在县城白天鹅小区首次运行,对该小区进行全面消毒。
据了解,该消毒车为电力驱动,续航时间8小时,满载1.2吨消毒水,且灌满只需要几分钟,可对各社区(城中村)进行无死角消杀,能有效降低作业人员的感染风险。
目前,上海、山东、温州、武汉和广州等地均有类似的自动驾驶消毒车投入使用。
03、无人清扫车
疫情期间,在深圳福田区,一辆黑灰相间,有着绿色反光喷漆的无人驾驶环卫清扫车正式“上岗”。据悉,这辆车足以替代环卫工人进行户外清洁工作,实现清扫、洒水和垃圾收集等工作。
智行者的无人清扫车已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耳鼻喉医院、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某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隔离区等场所投入使用。目前,智行者已开始在全国16个重点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医院陆续投放无人清扫车,并无偿捐赠两台用于一线疫情防控。
可以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促进了无人驾驶技术在出行、配送、环卫、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
疫情对智能网联汽车短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无人驾驶技术突然多了一方用武之地,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减少人员流动与接触并维持人们生活的正常运转。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车在这场战“疫”中的出色表现,可能使车企和公众对无人驾驶的现实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01、短期的市场拉动作用有限
《智能网联汽车》杂志就曾针对“新冠疫情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影响”做过相关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疫情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反而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京东物流、美团、智行者、新石器等众多企业的无人车投放市场,较2019年度相比,无人驾驶车在各个行业的场景落地已经发生了“量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个生产企业投放无人驾驶车的数量依旧很少,全国各地上线运营的无人驾驶车多为一台或数台,远未达到规模化运营的程度。
钟鼎资本合伙人汤涛曾判断,无人驾驶车有机会在物流末端率先落地,但受制于国内低速无人车的技术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疫情的催化作用有限,订单潮恐怕将随着疫情一起结束。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例如,虽然此次低速无人车在疫情中被高度关注,订单量也有所提升,但多数无人驾驶车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应用成本偏高,尚未实现规模化落地。
且目前低速无人车的底盘载重量多在150kg~500kg,一次性运送的物资数量也参差不齐。其有限的运力也从侧面说明,在疫情中短期爆发的尚不是实际需求,而是对未来的预期。
02、复工+资金的双重压力
诚然,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的广阔前景,但是,疫情的爆发也切切实实给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当下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由于疫情爆发正值春运,大部分外地务工人员都已经返乡。疫情之下,不少地方实施封闭小区、高速入口“劝返”等防护措施。同时,各地普遍对流动人口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采取隔离观察等限制性措施,这就给企业人员到岗和恢复生产都带去了不可抗的阻力。根据中汽协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整期,截至2月18日,国内汽车行业的复工率仅为75%。
其次是供应链断供风险。有汽车主机厂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大多数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实施的是零库存战略,即企业往往在某些关键零部件上只与一家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虽然封闭性的供应链在价格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却相应减弱,某个环节断裂就会殃及整条供应链。
还有就是资金链压力。对于那些发展稳健、熬过2019年车市下滑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言,半年左右的现金流问题不大。但是,对于还在依靠投融资生存的初创高科技公司而言,尤其是刚刚经过天使轮融资的公司而言,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期长、资金断裂风险高的问题。
在《智能网联汽车》杂志的相关调研中,有近87%的被访者存在担心智能网联行业供应链中,有企业因为资金链紧张倒闭和疫情导致的原材料或关键零部件进口供给紧张的问题。根据媒体报道,有多家中小企业资金甚至撑不到1个月。
后疫情时代,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3月底,中国的“新冠”疫情已经接近尾声,在后疫情时代,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些全球性的巨头企业已迅速做出了反应。例如,特斯拉计划在实现全自动驾驶之前,先行推出自己的“特斯拉网络”;通用汽车宣布计划到2023年将其半自动高速公路驾驶员辅助扩大到22种车型;Uber则将在加州重启无人驾驶项目等。
当然,前行路漫漫,无人驾驶普及还面临诸多挑战,道阻且长。
01、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利好因素
第一,从供给端层面来看,多项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在中国获得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为了对冲疫情影响,我国商务部表示将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措施,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并鼓励各地根据形势变化,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举措。
2月22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在中国获得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多项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疫情期间,必备物资的运输人员与效率需求大幅提升,或将促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自动驾驶物流场景的重视,给予政府扶持。
第二,从需求端层面来看,汽车智能化受市场需求和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变革的影响,需求结构得到升级。
突发的疫情让车企在寒冬之年经历了一场大考,参照2003年SARS对汽车消费的影响,安信证券认为出于卫生安全等考虑,相对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消费者对于私家车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另外,汽车是一个长周期低频次的消费品,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延后。虽然疫情影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进程,且给全球系统研发造成了困扰,但在得到有效控制后,“无接触”成为关键防控措施,“无接触式”防护手段将从侧面进一步推动政府及公众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认可度,进而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进程,推进产业发展。
第三,从应用场景方面看,在此次战“疫”中表现突出的无人车,如低速无人配送、清洁车的投入使用,在特殊时期、不同场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将全面促进自动驾驶在出行、配送、环卫等领域的应用,无人化运输与配送的需求性更为凸显。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将会加强社会对智能汽车,尤其是对无人商用车的重视,进而加速智能化、在线化、远程化、无人化的发展。
第四,从消费者方面看,疫情将引发技术变革,并带来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的转变。
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同时它也让人们意识到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不得不注意的是,汽车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响应市场需求,已经启动增加健康类功能配置。如吉利主打“全方位健康汽车”,推出IAPS智能空气净化系统;广汽新能源主打“防病毒级健康座舱”,推出防病毒级的空气滤净技术,超N95级氯防,远程一键杀菌等等。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将引发汽车消费健康化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作为全球汽车最大产销国,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预测疫情过后,国家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协调与产业协作,助力汽车产业,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有序发展。
02、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长期挑战
多数业内专家认为,此次疫情过后,智能网联汽车将迎来黄金机遇。比如,无人化运输与出行方面的需求明显提高,但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正如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所说:“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进入智能汽车快速发展期。不过,我们还应意识到,安全可靠性与监管体系仍需加强,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智能汽车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大挑战是智能汽车在实现市场化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仍是难题。疫情丰富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但应用场景的扩展也增加了相应的信息安全威胁。目前,很多信息安全、V2X的相关产业技术还未能落地到企业,从而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给技术实现带来了难题。
第二大挑战是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相关标准和法规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尚处于建设初期,标准体系与核心产品标准并不健全,标准制定权分散在多个部门,现有标准大部分是团标或行标,难以满足疫情过后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做出调整,很多现行法律法规都存在不适应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规定,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上高速公路测试等受法规限制。
第三大挑战是道路、网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性能否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人、车、路、云、网、图互联,协同发展,道路基础设施是网联化的重要基础,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更是需要跨部门协调与跨产业协同。车联网带来的信息安全难题也将长期存在,安全防御等级需不断提高。
第四大挑战是社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接受度需要检验。人们在共同战“疫”过程中意识到“无接触”出行的必要性,这也让很多车企开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将研发转向健康出行,长期来看将会带来深刻的社会结构改变,由此产生的伦理道德讨论、社会安全、失业问题等将长期伴随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寻找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结 论
综上所述,疫情给智能网联汽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和积累,合作与竞争的活力激发,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规模化应用,迎来飞跃式增长。疫情加速了研发的进程,推进了产业的发展,特殊时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为进一步发展赢得机会。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叉性强、产业融合度深、安全风险大、社会接受漫长、法律法规难很快修订等难题,只有形成高效协同性才能加速商业化落地,这些都是疫情过后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