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前瞻】对标东京湾区看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协同的空间潜力

对标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紧抓人口聚集和交通联通两大核心产业要素,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区域统筹。
发布时间:2020-05-27 10:14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李艺铭 苏庭栋

对标分析日本东京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聚集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特征更加明确:“东高西低、自我强化”的空间集聚格局,“未有协同、方向各异”的协同发展情形,“成效初显、联动不足”的要素集聚形态。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认为,通过对标世界级湾区产业集群、发挥核心城市向心力等方式,对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东京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已显成效

东京湾区是日本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东京湾包括以东京为核心的一都七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群马县、茨城县、栃木县、山梨县,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占据日本国土面积的9.6%,拥有全国约35%的人口、40%的国内生产总值、35%的日本本土企业。

东京湾也是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地区,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到全国的20%,集中于通信、计算机关键零部件制造、行业电子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主要产品包括通信元器件、连接器、印刷电路板、计算机零部件、数字传输设备、行业电子设备等。

根据福布斯排行榜,日本百强企业榜单中涉及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共25家,占据1/4,其中84% 的企业总部位于东京湾区域。

东京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空间集聚特征。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东京湾的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和电子电路制造业市场份额占到日本的近15%,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占33%。

在东京湾内部,东京、神奈川、埼玉、栃木、茨城等市县在全国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信息通信设备等细分电子行业产值中占比较高。

采用区位熵指标衡量区域的空间集聚程度,通过对东京湾2017年的电子信息产值进行测算,东京、千叶、山梨等区域的区位熵大于1,表明这些市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其他区域更高,东京湾区域的产业空间集聚有着“多点开花”的特征。

东京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全局和局部协同效应显著。采用莫兰指数衡量东京湾产业的空间相关性,不论从全局还是局部看,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具有空间关联性。

从全局看,整个东京湾的莫兰指数为正,反映出东京湾内各县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具有较强的正向协同关系。

从各县市看,东京、神奈川、千叶等县市的局部莫兰指数均为正,这表明东京、神奈川等中枢地区对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最为显著,向四周区域逐次减弱,也证实了中心县市在东京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核心城市看,东京对区域产业协同发挥着核心凝聚作用,东京处于第一象限,既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度,又与周边有着正向的空间协同关系,通过大量企业总部的集聚和协同,东京对整个东京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的对比及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呈现出“东高西低、自我强化”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最重要地区之一,2017年九市二区(由于澳门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小,未有统计数据,本文中未涉及。香港产值数据来自《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规模约3.6万亿元,约占全国产值的1/4。

以区位熵衡量空间集聚性发现,深圳、东莞、惠州三个城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区。

一方面,这三个城市都位于大湾区东侧,位置较为集中,与西侧城市及港澳等集聚性较弱的地区形成对比。这与东京湾“多点开花”的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对比明显,体现出粤港澳地区产业高度集聚于部分区域,未能形成更广泛的辐射效应。

另一方面,从产值看,深圳、东莞、惠州也是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最高的地区,且于近五年中仍处于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期,其中,整个区域中只有深圳、东莞两个城市的产值绝对值和占比走高。

与东京湾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空间集聚仍在“自我强化”的进程中,深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力的增强,伴随着周边城市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力的削弱,这与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一体化、集聚性仍有较大差距。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用“未有协同、方向各异”。从区域协同发展看,粤港澳大湾区全局莫兰指数为负,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协同,这与东京湾整体协同的态势相异。

从城市协同发展看,局部莫兰指数为正的城市虽然占多数,但其中电子信息产值大的城市只有广州和东莞。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和香港地区与周边城市的发展走势相反,未能对整个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起到正向反馈作用。

从核心城市走势看,深圳、香港、广州三大核心城市没有一个城市类似东京处于第一象限,而是分属于三个不同象限,表明三个核心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同、作用方向各异,不可能齐心协力拉动整个大湾区各城市的协同集聚发展。

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的交通联通度和人口集聚区建设依然“成效初显、联动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配套产品多、技术含量高、就业人数多和产品周期短等特征,交通、人口等要素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变量。

从人口集聚看,采用日本提出的人口集中地带(DID) 对比两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可发现,东京湾区的人口密度从东京向相邻的神奈川东部、琦玉东部、千叶西部的区域扩散,以东京为核心形成了人口密度近60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聚集区,且覆盖了整个东京及周边区域,呈现出辐射状。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集聚区呈现零星带状,深圳、广州等城市内部都尚未全覆盖,更未能辐射至珠海、肇庆、江门等城市。

从交通联通性看,大湾区构建半小时交通圈仍需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东京湾区是全世界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地区,拥有着“3环9射”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了快速、即时、高频的人员和物资流通,为整个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速有效的产品配套运送、产业信息交流等提供了基础保障。相形之下,粤港澳大湾区高速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运行效率仍有待提高,城市间轨道交通客运规模和频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潜力的建议

对标世界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对标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紧抓人口聚集和交通联通两大核心产业要素,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区域统筹。结合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发展基础,探索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联动、各有侧重的区域空间布局,尽快实现从重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转变。

发挥核心城市向心力聚集区域的产业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深圳、香港、广州三核驱动的格局,增强香港在全球电子信息贸易枢纽的辐射作用,促进深圳总部经济和产业创新的扩散能力,助推广州利用枢纽型网络城市和“粤港深度合作区”扩大区域影响力,以三大城市为核心,拉动周边城市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加有序、关联、紧密的区域功能分工。

依据现有产业基础,鼓励不同类型城市差异化发展。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出发,根据电子信息产品创新水平和质量要求差别,结合各地产业规模和协同发展基础,探索紧密联动、各有侧重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增强深圳、广州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协同引领作用,发挥香港、澳门在世界经贸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依靠东莞、惠州产业高质量势能,助推佛山、珠海、中山的产业规模持续升级,拉动江门、肇庆做好产业配套和特色产业培育。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