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三星正式宣布将于年底中止液晶面板供应,转向发展新兴技术QD-Display。产能减少虽然可缓解液晶面板产能过剩,但也引发了业界对液晶技术前景暗淡和万亿投资失效的担忧。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认为,液晶面板在大尺寸领域仍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三星退出液晶主要基于自身经营压力,新冠疫情对决策起到加速作用。三星“断尾”液晶将对我国显示产业的规模、技术、产业链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下一步我国必须立足显示产业的比较优势,科学筹划,战略布局,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格局变化带来经营压力,三星宣布退出液晶生产
三星液晶面板业务已成“鸡肋”。近年来,中国大陆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相继建成,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并因高世代产线切割效率高,具有规模效应优势,面板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手机、电视、计算机等整机产品向存量市场转变,市场需求增幅有限,液晶面板价格呈现长期走低态势。
2017年底到2019年底,32英寸电视面板(Open-Cell)价格从67美元/片下降到33美元/片,2019年三星显示面板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40%。为了提升经营效益,从2018年底开始,三星陆续关闭液晶产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欧洲杯、东京奥运会等赛事推迟,需求降低致使其液晶业务再次受到重创,三星最终下决心终止全部液晶面板业务。
三星转向外购液晶面板保障整机业务。目前,除了三星和LG Display的产线外,全球还有59条液晶面板产线,涉及企业主体10余家。
面对价格低迷的液晶面板市场,各企业主体间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我国新建的多条高世代产线,虽然在玻璃基板厚度、切割效率、分辨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刚建成不久,设备折旧压力普遍较大,在下游整机企业面前话语权较弱。
三星已连续14年稳坐全球最大电视整机制造商宝座,2019年其电视出货量全球占比19.8%,营收占比30.9%。关停液晶产线后,三星完全可以通过外购大尺寸液晶面板保障其电视整机业务,且在采购过程中仍可保留足够的议价权和技术路线引领权。
因此,三星本次关停全部液晶产线并不代表否定液晶未来几年的前景,而仅仅是放弃其产业链条中一个“鸡肋”环节。
三星发力QD-Display,但预计在大尺寸市场难有作为。2019年8月,三星宣布建设大尺寸QD-OLED面板产线,计划2021年实现量产。
QD-OLED(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是三星QD-Display(量子点显示)路线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目前用QD直接制造显示器件在实验室尚无法实现,三星开发的QD-OLED将QD用于辅助OLED技术,以降低大尺寸OLED蒸镀难度。
与目前唯一实现商业化量产的LG Display大尺寸“W-OLED”(白光OLED)技术相比,QD-OLED避开了LG Display的专利,色彩也更为鲜艳。但这一技术仍未解决大尺寸OLED面板成本高、良率低、寿命短等问题。
2019年OLED电视总出货300万台,仅占全球电视市场的1.3%。QD辅助液晶技术路线的QLED电视也仅出货700万台。
即使三星可以于2021年顺利实现QD-OLED量产,仍很难在3-5年内进入2000美元以下电视主流市场。三星推进QD-OLED更主要的目的是为未来进行技术储备,保持高端技术路线引领权。
二、液晶技术仍是主流大尺寸屏幕首选
从市场看,超高清和大尺寸液晶推动出货面积持续增长。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4-2019年,电视面板平均尺寸复合增长率为4%,未来随着超高清显示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电视和显示器屏幕尺寸还将保持6%-8%的增速。
同时,由于OLED电视面板价格仍然居高不下,65英寸OLED面板价格在800美元左右,同等尺寸的液晶面板仅为170美元,因此液晶面板仍将凭借高性价比在大中尺寸领域继续占据主要地位。
此外,未来10年,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还将有近8亿人接入电网、约20亿人接入互联网,这些用户将成为液晶显示屏重要的增量市场,增长空间接近10亿平方米。
从技术看,液晶显示仍在不断完善和进步。虽然液晶显示技术已进入成熟期,但在显示性能上,仍具有很强的创新活力。
蓝相液晶、Mini LED、叠层(BD Cell)、动态分区背光,以及氧化物背板技术、有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OTFT-LCD)等新技术蓬勃发展,从响应速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刷新速度、柔性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着液晶显示的性能。
在大尺寸制造良率、产业化、规模化等方面,OLED、Micro LED等新技术却都还远逊于液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承担起大尺寸面板主流技术的角色。
从应用看,液晶产品在终端的渗透和使用方兴未艾。摩根士丹利CEO Jame Gorman认为,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已被证实可行。医疗、教育、健康等领域的远程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也为显示屏带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物不在”的发展机遇。
液晶作为发展最成熟、成本最优、产业链最完整、产品结构最丰富的显示技术,更适合应用于远程交互产品,不仅可降低远程交互成本,同时也将进一步延续液晶技术的生命力。
三、我国液晶行业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液晶产能从“保障国内”转向“供应全球”。除三星退出液晶面板生产外, LG Display也在逐年减少液晶产能,将发展重心转向OLED;日本夏普公司于2018年被我国台湾地区的鸿海集团收购,JDI在连续亏损5年后计划出售其手机液晶面板产线;我国台湾地区面板投资后劲不足,近10年来仅新增1条高世代液晶产线,而且没有任何新建OLED量产产线,将发展重心转向了Micro LED。
至此,我国大陆地区业已成为液晶面板的主要产地。2019年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面积2.21亿平方米,同比减少3%,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出货1.19亿平方米,同比逆势增长18%,全球占比约54%。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1.33亿平方米,全球占比超过60%。我国液晶面板的市场定位已从保障国内面板供给转向服务全球。
在此背景下,我国液晶行业凭借着庞大的产业基础、系统的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性能和不断下降的成本,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将极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日韩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OLED之后,如何持续开拓液晶面板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营利润,也成为我国面板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后续的战略方针不仅关系到液晶技术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涉及我国十余年来万亿投资的产业安全。
技术创新从“消化吸收”转向“战略引领”。我国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合资建厂”、“全盘照搬”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尝试后证明,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采用以海外并购方式跟随学习,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帮助我国企业在发展初期掌握核心技术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正确选择。
如今,我国液晶行业将承担起液晶技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领任务,会面临新技术积累和突破的挑战。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终端对显示器件的要求呈现出高清化、多元化、柔性化和定制化等特点,显示技术将从单一占优逐渐转向多种并存,新型显示产业将呈现出多种技术互补的竞争格局。
我国企业将利用产能和应用优势,在4K/8K、动态背光、超高刷新率等液晶新技术领域开拓市场,同时也密切关注OLED、Micro LED等新型技术的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全力打造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技术“护城河”。
产业链建设从“配套支撑”转向“重点发展”。近年来,我国液晶产业发展重心一直以面板产线建设为主,上游配套产品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
日韩退出液晶面板生产后,我国大陆地区成为面板生产的中心,对国外材料和设备企业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玻璃基板、液晶、偏光片等关键材料头部公司相继在中国建厂,就近配套,同时也加强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比如偏光片龙头日东电工先后与锦江、奇美、盛波光电3家偏光片企业展开合作。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看准发展机遇,在产业链上游加大投资,推动材料和设备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玻璃基板、盖板玻璃、液晶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等配套材料本地配套率已超过50%。在关键设备方面,武汉精测模组段AOI检测设备、合肥欣奕华洁净搬运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已超过70%。
下一步,随着对上游材料和设备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上游产业链建设将成为发展重点,我国企业在高端材料和前端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也有望进一步突破。
四、几点建议
巩固液晶生产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利用新冠疫情带来的显示产业竞争格局重构的战略机遇,发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现有比较优势,支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将高端液晶面板培养成具有“反制”能力的战略产业。
二是推动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竞争力,鼓励具有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品结构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全球竞争力强的面板制造企业参与并购,以实现经营者集中。
三是防止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共赢。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为竞争方向,防止市场结构失衡,减少价格非理性竞争,形成全产业链共同盈利的良性局面。
关注重点领域,加快OLED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一是重点加快中小尺寸AMOLED面板量产化进程,关注大尺寸AMOLED产业发展,提升柔性、折叠、印刷、硅基等AMOLED量产能力。加大产业基金对骨干企业的注入,缓解企业折旧及经营压力。
二是围绕OLED的背板技术、关键材料、重点应用等各关键技术环节和研究领域,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中心,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撑产业整体发展。
三是关注Micro LED、Mini LED、量子点等新技术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中介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尝试建立“产学研资介”合作关系,推进新技术、新成果产业化。
强化上游发展,实现装备和材料的关键突破。一是发挥骨干面板企业对产业链建设的带动作用,鼓励面板企业以创新中心方式建立互信互认平台,加快上游产品验证进程。
二是安排新型显示产业急需的材料和设备攻关,加强大尺寸玻璃基板、驱动芯片、掩膜版、湿化学品、光学膜等关键材料开发,尤其是部分关键材料的上游原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三是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刻蚀机、蒸镀机、离子注入、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封装设备、清洗设备、搬运设备等领域,组织实施关键设备攻关,引导面板企业和设备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验证,推动实现关键设备生产线量产应用的突破。
推进产业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是引导和优化重点项目建设布局,强化重大项目评估制度,推动项目向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形成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二是维护产业现已形成的战略布局,避免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范投资失序,将投资重点从产线建设转向产业链上游的供给和完善。
三是关注“去全球化”和“产业链回归”等潮流,通过多元、灵活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面板企业“走出去”,形成显示产业的海外聚集和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