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仍然阻止不了投资方对“新基建”的追捧。7月27日,超融合领导厂商北京志凌海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artX)正式宣布,相继完成B+轮和C轮共计2亿元融资,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企业云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引擎打造,以及拓展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应用场景。
无独有偶,7月,国内有多家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厂商也相继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资本市场的“红七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新基建”的高热度,同时也看到了在IT底层基础设施层面国产化替与自主可控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新基建”是指南针
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2月至4月间一系列中央会议对“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定义,“新基建”成了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应用需求,以及技术的变革和推动,再加上竞争格局的变化,赋予了“新基建”打破“旧基建”的束缚与瓶颈,实现创新与跳跃式发展的历史使命。如果说“旧基建”是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那么“新基建”就是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新基建”与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成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新基建”不仅要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改造“旧基建”,更重要的是实现当前乃至未来时代所需要的再创新,以便充分发挥“数字化+”和“智能+”的潜能,让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核心牵引。
总而言之,“新基建”就是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数据为新的驱动,面向千行百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与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实现企业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并非单纯基础设施层面的创新,还将引发新的应用和服务方式、新的商业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新基建”的数字底座
超融合、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为什么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因为它们都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技术支撑。
IDC发布的《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及超融合存储(超融合系统)系统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显示,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存储系统在2019年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实现46.8%和33.9%的增长,其中,中国超融合市场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0亿美元,在2024年有望达到25亿美元。
近几年,软件定义存储与超融合成为IDC特别关注和研究的产品细分领域,本身就说明其重要程度。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行业用户加快了转向云原生和大数据应用的脚步,这对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能、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安全可靠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定义存储与超融合的独特价值正好得以充分展现。
“新基建”覆盖三大主要方向,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这三者从表面看似乎是并列关系,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基建,它包含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一代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是实现一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的前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超融合就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石之一。
当前,很多企业都将超融合作为替代传统三层架构的理想选择。相比传统IT架构,超融合实现了计算、存储与网络的无缝融合,再搭配虚拟化软件,从而极大地简化了IT基础设施的部署、管理和运维,为企业快速上云提供了一条捷径。超融合不仅承载了金融、制造、能源、医疗等行业众多头部客户的核心业务系统,而且还成了大量中小企业上云的“第一步”。
从最初完美解决VDI启动风暴、高效低成本地承载分支机构应用,到如今扩展到企业核心的数据库,甚至将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场景也纳入其中,超融合无论从技术的演进,还是客户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来看,都进入了快速成长的成熟期。在政企上云的大背景下,超融合因其敏捷、灵活、智能等与生俱来的优势,正逐渐成为构建新一代企业云的“主心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凭借专注与专业的精神,SmartX在超融合技术、产品以及客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企业云架构下分布式存储、计算等关键组件的自主研发,并且持续深化超融合在关键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加快向容器、边缘计算等创新场景的拓展,为“新基建”与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坚实的数字化底座。
举例来说,SmartX主要以超融合软件SMTX OS和Halo一体机两种方式交付敏捷、可靠的超融合与分布式块存储解决方案。以分布式块存储等核心技术为依托和创新的源泉,SmartX的超融合产品具备高稳定性、高性能和高开放性等差异化优势。软件定义的灵活性与标准化硬件的开放性相得益彰,使得超融合既具备了用户所需的高性能和多样化功能,又避免被厂商绑定,这也是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广泛接受超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SmartX的技术优势就体现在软件层面,它与华为、曙光等国内知名硬件厂商携手,推出基于国产硬件生态的新一代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满足了用户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的要求。
超融合之所以具备成为“新基建”底座的能力,还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超融合的应用场景与领域正不断扩大,并且进入了企业最关键的核心业务层面。仍以SmartX为例,其超融合解决方案覆盖了金融领域各细分市场,以及医疗、大型制造业、商业连锁、地产等领域,拥有像交通银行、泰康保险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海尔、京东方、恒大地产等国内各行业的头部客户,以及亚洲知名电视台韩国SBS、全球领先的电商平台供应商Cafe24 等海外客户。让SmartX最值得骄傲的是,行业客户对其超融合产品的增购率超过200%,其中,70% 以上的客户将SmartX超融合产品部署在核心生产场景中。
无论是技术的核心支撑能力,还是行业用户的接受和使用程度,特别是对核心业务的承载,超融合都堪当“新基建”底座的重任。
“新基建”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2012年被国人初步了解到现在成为新一代企业云的底层核心支撑,超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平步青云”。从边缘应用逐步走向核心应用,从市场的鱼龙混杂(最多时有几十家声称拥有超融合产品的厂商)到今天凭借自主研发脱颖而出的中国超融合厂商已经可以与全球一线厂商比肩而立,确立了领先地位,以超融合为突破口,在新一代IT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是可行的。
“新基建”为超融合在IT基础设施领域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提供了契机和适合的土壤。“新基建”的“新”,还有一层重要含义,那就是实现自主可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之路。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自主可控安全战略地位凸显的形势下,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且必要。
2012年超融合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赚快钱”和“拿来主义”之风也曾盛行。实践证明,对开源软件进行简单剪裁,配上x86硬件就当成超融合产品销售,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没有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如果不是坚持长期发展战略,在关键技术上攻艰克难;如果没有致力于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能力的信念和抱负,就不会有像SmartX这样的中国超融合市场的领导者异军突起。
在SmartX众多的差异化中有这样两条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从公司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亲自写下每一行代码;二是从难也最关键的金融行业进行突破,高举高打,目的就是打破国外厂商对金融行业的长期垄断,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排名前三。
以超融合最核心的分布式块存储为例。IT国产化的突破难点之一就在于存储技术,捅破这层窗户纸并不容易。由于分布式块存储本身的重要性,其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对用户的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可靠性影响非常大,而且在生产环境中的验证也是一道难关,因此也成了中高端存储市场上的技术壁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SmartX坚定地选择了在分布式块存储领域实现自主开发,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一直埋头技术研发,而没有急于求成进行商业销售。SmartX的卧薪尝胆最终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其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块存储在性能、稳定性、开放性等方面具备了与国外产品一较高下的能力。近期,SmartX与英特尔携手,首发全球领先的100μs级超低延迟超融合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坚持自主创新,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与深度服务,这是实现国产化替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像SmartX这样在中国超融合市场实现领先的前提。众多权威市场机构也看好SmartX的潜力。在Forrester近期发布的全球超融合厂商报告《Now Tech: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Q2 2020》中,SmartX凭借专业开放的产品和优质客户案例入选。2019年,IDC将SmartX评为软件定义存储创新者。另外,Gartner也在其中国区超融合市场竞争格局报告中将SmartX列为重点关注企业。
“新基建”的新意
“新基建”对于“旧基建”不仅是升级更是颠覆,它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规模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对经济上的拉动效应,更重要的是拥有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内生的,是基于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之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一定不能在“旧基建”的框架里打转转,再建一个和20年前一模一样的数据中心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实现突破、创新,在规划上可以适度超前,比如以基于超融合的新一代企业云架构替代传统三层架构。
“新基建”是中国式的新基建,是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的新基建,也是大量采用成熟性更高的中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