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完成首例达芬奇机器人口咽癌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之手”催生胃癌手术革命;浙大儿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4个月破100台......最近这个叫“达芬奇”的机器人有点火。
达芬奇是谁?最有名的一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创下了不朽名作《蒙娜丽莎》。有一个机器人与这位大家同名,不过他不作画,而是做手术。他是医疗界的活跃份子,或许有望创下教科书级的“手术作品”。
得名于艺术大师达·芬奇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带有外科手术系统的高级机器人平台,最初以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其设计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
之所以叫达芬奇,确实是源起那位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本人因为一幅《蒙娜丽莎》成为了艺术界的传奇人物。
其实他在人体解剖学上的研究也足以令人称道。
据统计,达·芬奇一生中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并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依然是医学界研究人体奥秘的范本。
达•芬奇凭借对于人体结构的深入探索,在1495年设计出了仿人型机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的发明者。
没错,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因此得名。
达芬奇机器人缝合葡萄皮
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1999年1月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获得欧洲CE市场认证,标志着世界第一台真正的手术机器人的诞生;2000年7月,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正式在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心脏手术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我国各科手术室中大显身手
2006年我国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自此外科手术医生有了坚实的“左膀右臂”。
今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医生首次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了口咽癌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73岁高龄的口咽癌复发患者,术后仅三天就出院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特点是微创,因此术中产生的损伤很小,出血也很少,据悉,患者出血不超过10毫升,仅仅相当于一汤匙。
同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顺利进行了第100台手术,一个7月龄婴儿的隔离肺被成功切除,术后3-5天就可以出院。浙大儿院党委书记、知名心胸外科专家舒强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儿童的组织器官比成人更小,血管、管道更细,对手术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着360度可旋转的机械臂和防震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除彻底、并发症少等特点。
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对于患者来说,可以减小术后痛苦,对于手术医生来说,能够帮助减轻长时间站立手术带来的疲劳感。
达芬奇机器人在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在各大医院、不同科室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各大医院的青睐。
达芬奇在各大医院手术台上游刃有余,它的能力究竟有多强?
官方资料显示,达芬奇系统可以实时翻译外科医生在控制台的手部运动,弯曲和旋转器械,同时执行手术。这些微小的腕关节可以像人手一样移动,但是有更大的运动范围。达芬奇视觉系统还提供了手术区域高度放大的3D高清视图,外科医生可以使用仪器通过一个或几个小切口进行手术。
目前,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升级到了第四代,近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各地医院正式上岗。
国产手术机器人需突破技术桎梏
随着达芬奇机器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了蓝海时代。
今年7月,国内第一家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科创板成功IPO。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医疗手术机器人企业中,天智航与博实股份、妙手机器人共同进入到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活跃企业第一梯队中,然而从细分类目来看,辅助、康复类医疗机器人企业整体数量居多。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从市场占比结构来看,康复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47%,而手术机器人占比仅17%。
赛迪顾问指出,我国手术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但目前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应用成本高。手术机器人单机成本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以心脏二尖瓣手术为例机器人手术约比常规手术成本增加4000美元。
二是专业医护人员缺失。2017年国内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上海长海医院,虽填补了国内手术机器人培训机构缺失的空白,但专业人才培训供给能力仍有待增强。
三是受应用成本高影响,机器人手术效能尚未充分发挥。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截至2019年6月,我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累计装量为87台,全年完成手术约4万例,单机平均完成手术为459.8例,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数据显示,2018年仅该院一家医院完成手术量达到了35万例,由此可见,医疗机器人使用效能仍有待提升。
由于手术机器人对于精度要求极高,涉及到芯片工艺、运动算法、机械、电气等等,研发难度与成本也高于其他类型的医疗机器人,我国自研手术机器人必须突破技术的桎梏。
如今,行业专家对于机器人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正在慢慢加深,逐渐接纳了这个看起来“冷冰冰”,却动力十足的好帮手。能不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好帮手,还需要业内企业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结合我国医疗行业的特点,研发出“接地气”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