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十四五”时期地方政府新基建之路可分三步走

“新基建”强调融合与创新发展,以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为抓手,未来将统筹构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智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家数字经济“底座”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固与升级。
发布时间:2020-08-28 09:34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袁也

“新基建”强调融合与创新发展,以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为抓手,未来将统筹构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智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家数字经济“底座”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固与升级。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一个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阶段。新基建将成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力的战略导向。

第一步:经济稳增长阶段

传统基建新兴子行业率先发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趋缓,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经济出现衰退,加剧我国对外出口承压。在出口和消费双双受阻的背景下,投资拉动经济再次成为政府与民间资本达成的一致共识,成为当前国家稳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首先,发展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铁路投资具有较强的逆周期性,是基础建设中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种类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20多个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群之间实现各种要素流动不可或缺的运输管道。在本轮新基建建设中,城际轨道交通的投资规模最大,2020年计划累计投资将超5000亿元,有望对社会经济起到最直接的“企稳”作用。

其次,发展传统行业中的新兴细分行业。在能源板块当中,将大型能源基地和用电地区置于特高压电网覆盖范围内,能够保障地区间电力供应、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在电力使用侧,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刚需不断放大,市场空间可达千亿元规模。除此之外,在物流行业,我国正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全面建设,投资超百亿元用于冷库、冷藏车、采摘预冷、加工预冷等硬件升级,并针对现存冷链基建“供需错配”的局面进行补链、强链,以大幅降低农、水产品在运输储存方面的损耗问题。

在上述传统行业基础上衍生而成的新兴子行业,其发展趋势均具备一定逆周期性,可带动制造企业恢复生产,广泛拉动社会投资,增加就业岗位,非常适宜作为地方经济下行周期的“强心针”率先发展。

第二步:数字基建转型阶段

加固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底座

新基建的本质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十四五”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将从“马力”经济向“算力”经济转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开展大规模新型“硬、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以5G和卫星(CT基建)作为信息通信传输的核心引擎,以大数据中心作为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算力空间支撑,为下一阶段大规模数字创新融合应用的广泛铺开打好底层硬件架构基础。与此同时,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软科技”基础设施(IT基建),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突破供需物理限制和行业边界,为下一阶段数字创新融合应用拓展业务覆盖的广度和纵深。

在“硬科技”基建方面,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商业价值不断被挖掘,位于无线侧、有线侧、终端侧等5G上下游的多家优秀企业,已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当前,5G基站建设在全国各个主要城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预计在“十四五”建设中期,5G基建将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带动超过2万亿元的投资。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范围,社会资本助推中国航天进入商业时代,全面开启天空轨道资源的战略布局。作为5G通信覆盖填隙的最优选择,卫星互联网是对我国超过70%,且没有信息接入能力区域的有效补充。近年来,我国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经测算,到2023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投资总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

算力即实力,未来,计算能力将跃升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拥有区域级超级数据中心的地区将有机会支撑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产业资源。这些竞争优势的建立将在“十四五”中期得以展现,先行地区或许将取得支配产业价值的权力。

在“软科技”基建方面,“数字化上云”是企业未来求存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云计算主要以游戏、视频、电商和社交等“To C”端应用为主。在“十四五”中期,云计算将有望在“To B”领域迎来快速增长,助力“物联网+”在金融、医疗、工业等实体行业的部署。与其同时,新基建的建设形态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来达成在事件被执行时的“去干挠性”和“有序性”,达成事件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社会形象的展现;需要借助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和新型计算方法以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处理模糊语音、人脸识别以及视频监控等复杂问题,为下一阶段社会与民生融合创新应用的全面爆发,打好基础。

第三步:数字驱动创新阶段

全面提升国计民生幸福指数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成为“十四五”末期的重要发展蓝图。在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基础之上,国家将致力于创造数字社会与民生的融合应用,带动社会消费升级,大力改善国计民生,推动社会经济朝着更高品质和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

第一,发展智慧交通,打造未来城市智能出行方式。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了道路交通运载工具的自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从而衍生出以自动驾驶、车联网为代表的交通新变革,促使传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理想化的未来交通系统可以全方位提升城市机动车辆的通行效率,促进道路停车规划的合理性,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概率,为人们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舒心的出行体验。

第二,发展智慧医疗,推动社会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等社会问题的持续发酵,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医疗服务卫生体系刻不容缓。在5G网络通信、混合云计算服务、智能机器人技术、视讯系统、移动医院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加持下,智慧医疗正在不断扩大4K/8K超高清会诊、远程急救医疗物资运输、防疫自动消毒测温等远程应用,以及机器代替人工应用。这将打破传统医疗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程度。

第三,发展智慧能源,打造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可分为物理层、信息层和智慧应用层三方面。物理层建设主要包括电网数字化建设、供能设施一体化;信息层任务主要包括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强化各类能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应用层任务主要提供智慧用能服务,包括能耗监测平台和监测终端建设,促进不同能源形态协同转化,打造多场景形态下的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是对整个能源供应链的服务延伸。在分布式能源政策和智慧能源“数字体制”的共同推进下,信息流与价值流不断交互,使多元化能源市场交互服务于社会的构想成为可能。

第四,创建智慧城市,助力社会民生迈向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城市的本质是一种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环境、能源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效率和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复杂网络平台。新一轮智慧城市的革命,将由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解决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智慧城市是“十四五”末期,数字社会民生融合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通过城市感知网的全面建设,帮助城市在有限资源内配置更多的“闲置空间”来满足需求增长,全面整合和优化民生服务。(作者袁也,系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