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2020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数字经济领导者论坛上,华为战略部总裁张文林在演讲中表示,数字新基建不仅是经济刺激措施,其核心是促进整体数字产业发展,产生梯次带动效应。因此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不能落后。
权威机构调查报告指出,数字技术的长期回报率是非数字技术的6.7倍,以5G to B应用为例,2020-2025年,5G投资额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10.6万亿元的经济总产出。
张文林指出,与全球相比,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已超过了50%,甚至一些头部国家已拿到60%以上。而我国这个数据刚刚达到36%,这个差距是明显,而只有让数字基础设施适当超前,才能带动其他产业数字化。
目前,ICT技术正在成为智能社会的基石,加速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
张文林认为,IT和CT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融合。5G+云+ AI三者融合聚变,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而技术融合聚变之后,很多场景也将发生剧变,智能连接将成为重要依托。
华为给予智能联接一个生动的比喻,首先将智能体比作人体,而智能联接的出现则是贯穿大脑和四肢支撑人类的自由活动,而基于这种比喻,张文林认为,要让智能体更加聪明,光有算力是不够的,联接的强度也至关重要。“云网边端协同赋能行业,支撑伙伴繁荣应用生态。”张文林说。
然而,智能联接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
因为是网络运营极其复杂,为了适配万物互联世界,产品如何快速小型化、面向各种场景快速适配对产业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面向数字化体验中,主要场景是生产,主要对象是物,但是每个行业的生产场景又是千差万别,因此打造确定性体验的联接,才能保证企业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依托全场景智能互联解决方案的华为也将从从技术、网络、行业三个场景,打造泛在千兆、确定性体验和超自动化的智能联接。
“联接是数字经济设施的根基,根基必须要超前走在前面,我们上层的基础设施才有可能发展。”最后,张文林呼吁在联接产业、云&AI产业、终端产业开放合作,共同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和繁荣。
以下是演讲全文:
张文林:尊敬的行业界的领导们,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非常高兴参与这样一场盛会。在前面我觉得各位领导们其实已经分享了非常多的我们对数字经济的理解。那么我也想借助这个机会分享一下华为公司我们对整个数字经济里面一些结构性的关键要素问题我们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结合自身的实践我们自己的数字化以及我们帮助我们的伙伴赋能我们的客户,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战略以及我们的关键架构性的一些思考。
大家刚刚都提到了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们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核心动能,而且去年同期已经达到了全球经济的20%,未来五年也会达到25%这样一个增速。我觉得两个非常关键的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就是说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普通整个全球经济平均的3.5倍,数字经济投资回报率也是高达6.7倍,非数字经济的6.7倍。这是我们和全球的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的结果。
我们可喜地看到在中国我们启动了新基建,尤其是朱总强调了新基建中的数字新基建,我想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像以前的基建经济刺激的措施,它是一个核心的梯次带动效应。这个带动效应朱总也提到了,它首先是促进我们整体的数字产业自身的发展,因为我们看到在刘院长分析的报告里面,我们大家可能平时的感知觉得我们中国在网络在整个基础设施方面好像还有局部普遍的一些领先效果。但是跟全球相比,发达国家的数字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甚至头部的国家已经拿到了60%以上。而我们国家现在是刚刚达到36%,这个差距是明显的。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本身也就在于要弥补这样的差距,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首先要我们在数字基础设施这个方面要适度超前,不能落后。
这个适度超前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数字化,刚刚我们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数字产业化,一个是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更大的,但是它取决于我们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它的领先程度。这里面梯次性的带动效应是我们看到了新基建真正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新基建自身这一点建设。刚刚朱总也讲得很透彻,我这里响应一下,这是大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看表面。
再延伸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不停提5G、AI、云各种各样的技术,这到底是三个要素、五个要素各种提法,最近我们郭总也把这个事情命名为5G协同,从这个架构我们是这几年来一直在思考联接作为整个数字基础设施的根基,这个是要想富先修路,全面提速的一个根本。连接伴随着我们称之为ICT,一直的说法是CT加IT,但是不是简单的一个加法。现在到了一个融合阶段,刚刚讲了超带宽,超算力,这是一个最基本要素层面的融合。在其上云是一个架构升级,云这个概念提出接近10年,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基础架构的升级,同时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基础架构的升级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好在我们现在所有要求发展是AI变成了一种非常容易切入核心系统,切入各行各业的一个要素,我们称AI是产业升级这么一个核心要素。
所以现在看联接计算、AI、云加上各行各业的应用成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或者非常高度融合动态发展高速变化的这么一个趋势了。所以我们大概看一下这个基本面,这个基本面我们还有个更深层的分析,这里面有三个核心要素,这里面是我们借鉴了第三次产业革命诠释的一些思想,我们借鉴过来看到数字经济或者是数字基础设施里面这三个要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三个分别在自己的领域都发生了越变,现在到了一个三者高度融合,可以达到原子化的聚变这样一个效应。这是我们所为之非常激动的。这也是我们在近两三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融合在各行各业中都可以成为融合聚变,可能我们单个技术方面觉得它是一个小小的突破或者是单维度的突破,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变化,以前我们理解5G,更大的带宽,百倍的带宽,百倍的联接,更低的时延。
这些东西在行业里面是非常常见的,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它原子化,5G原子化,然后AI,AI大家整天谈得非常多,但是AI真正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对语音的识别,对图像的识别。即使这么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原子化以后面向场景和行业,云的技术可以软件定义,自由,适配场景,丰富灵活的组合使我们看到了行业的数字化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可能我们一个小小的进步在行业里面就会产生一次巨大变革。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是5G+云+AI,利用了AI图像识别,再加上5G,这个5G也是一个代名词,这里面包括了范总讲的千兆,三个千兆。这里面一个小小的技术组合就是为了去识别一个图像场景,把它放在巡检的行业场景里面可以看到电路的巡检,到水利、油气、城市管理我们的生产制造等等行业都发挥了巨大的效率。不仅仅是避免了人的操作带来的不可控制的失误,大幅度提高了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了效果,比人检测要更加精准,而且还要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速度。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实践,这也是我们数百个场景当中最典型的适用度。
基于这样的体验我们也在思考,数字化有很多理论,工业4.0是大家最熟悉的,还有两个理论,是一个是李富金第三次产业革命,三要素的越变产生了化学反应,这里面对于我们的提示很多。还有一个其实是5个波次,就是波次伦理,它揭示了到了数字经济的下半场,我们原来做数字技术所有的企业都要非常警惕,我们有可能会被这个产业淘汰,因为我们要从一个产品提供者变成一个技术使能者。
这时候我们看我们看我们华为的战略是去年做了一个结构性的调整,底下的聚焦,围绕传送、处理到交互,这是我们整个的这几十年来都是一直坚持的大家比较熟悉,只不过是越做越深我们能做到技术的根部。一旦到根部我们发现现在联接到计算两个基本的技术要求,然后加上云的架构升级和AI使能产业独特的优势,云在架构上是一个典型开放,AI也是一个高度开放。我们讲人工智能是靠人工,其实讲的就是AI是需要为了使能行业,大量行业知识的进入以及训练参与。这里面是需要高度开放的,技术上的开放中心。
然后面向场景,所有的场景,包括我们最熟悉最熟悉的通信网络都必须是场景驱动的,刚刚邵总讲了随云而动,我觉得随云而动是一个场景,还不够。我们面向人,面向组织,面向家庭,还有面向车,这四个核心的场景,我们在运营商领域大家以前主要是面向人和家庭。其实我们看到未来自动驾驶实现以后车比家庭更重要。这个我跟很多运营商领导都讨论过,车将来是一个工作、生活甚至娱乐融为一体的场景,我们讲的全场景全栈,全栈是技术栈要打透,要去系统性结构性优化。讲全场景就是所有的技术我们既有的产品、模式都要去思考怎么样更灵活,更好适配云,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
最近我们发布了关于智能体的思考,这个智能体的思考刚刚周总讲的时候我仔细在看周总关于智慧企业的几个特点,我觉得是完美地适配了,周总拿了一个企业,其实我们这个智能体是整个政企数字化的一个参考架构。我们这里大家以前最容易只强调某一部分,我们要云化了,上云,我们要数字化了。而这个架构是以AI为核心,以云为基础,构建一个能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经过判断并且持续进化,而且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
首先是需要智能交互这个层面,交互是最重要的,你要感知,而且还要反作用于物理世界,联接就是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万物互联,而且要把应用联接起来。而且联接本身也要智能化。因为我们运营商网络化这么多年形成的网络本身运营能力非常强,但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时候这种能力又是非常厚重的,怎么使厚重的能力适配各种灵活的场景,面向中小企业也罢,面向各种服务也罢,这是我们所思考的核心。
智能中枢就是以前大家更多考虑公有云是公有云上的智能,但是我们看到产业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端、边,所以我们讲云、边、端,云网一体,云边协同,云端协同,这些都是必须的。只有这样的基础我们才可以向上讲智慧应用,各行各业的应用。随着我们现在很多领域已经使能起来,但是如何大规模使能这些应用我觉得这样的架构我们现在已经在华为公司实现了,而且我们深圳市上次在上海也发布了深圳市包括深圳机场,其实还有600多个政企行业项目都在实现这样一个架构。刚才我非常惊喜地看到我们周总也在总结这个,面向一个智慧企业,其实这个架构是非常一致的,这里面特征也是非常一致的。
智能联接这一块我想强调一下,今天高层领导们都一并发表了设想,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我们大家有非常一致的地方,泛在千兆,5G是一个代名词,但是我们有5G、F5G、WiFi-6。刚才我觉得范总这一块讲得非常多,核心层还有IP,我们现在讲全方通信,包括云计算。再有一个是超自动化,我们的网络现在是一个大网,大网的运营是极其复杂的,随着现在我们能够驾驭这张大网,但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力都是非常厚重的,怎么能够小型化,面向各种场景快速适配,这是面对我们的产品的一个挑战。
再一个挑战是确定性的体验,以前最确定的体验是打电话,那是面向数字化的体验,基于IP,现在其实随着大家对于切片这样的概念逐步地成熟,这样的实践也在多场景实现,这是我们未来的主流场景。联接是我们整个数字经济设施的根基,这样的根基必须要超前走在前面,我们上层的基础设施才有可能发展。
计算本来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们这几年来应该说是很高兴地看到多样性算力的协同成为了一个大的产业基础,即使是在这样基础的层面我们怎么样从以前的CT,老IT变成新IT,新IT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开源。去年以来我们在欧洲应该说一个商业级的开源软件在国内掀起了一个非常高的热潮,在鲲鹏、昇腾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发展了1000+的伙伴,跟这些伙伴共同创建了30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这里面我们充分和X86和鲲鹏、昇腾以及最新的计算模式,不断向前演进,这是多样性算力面向大的数据流量实施的。
我们谈到云只是想到了公有云,其实要匹配行业,大家其实是非常期待数据能留在自己这里,同时又能享受公有云上丰富多样的应用,而且持续迭代的应用,这是产业级的矛盾,我们现在正在攻克这样的矛盾,通过华为云Stack,通过在我们在Edge层面,我们在开源组织也发布了Q Edge这样开源的、通用的操作系统。使大家在边缘侧,原来私有云完全无法满足向前演进、或者是灵活部署以及各种各样的高度要求的。所以我们讲的混合云不是简单的公有云加私有云,而是在原来私有云这个位置上要有一个架构级的突破和创新去带动整个产业协同发展。
而且我们还有几个使能,首先是应用使能,要基于云的应用开发不再困难,甚至是自动化,甚至是无代码。
我们还提供了一个叫DAYU平台,就是数据使能,这是我们以前老的应用新的应用数据能够虚拟打通,而不是通过一定要把老的应用处理掉。
再一个是AI使能,这是整个智能体的核心,我们还是想强调一下,现在我们AI在各行各业的实践发现,AI是最容易直接进入核心生产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而且一旦进入核心生产系统带来的效益非常大。
我们看最差的平均也看到18%以上的效益提升,这里面有一个叫知识计算新的一个趋势。所谓的知识计算就是把行业知识和我们AI能力结合起来,这个我们通过一个ModelArts的平台不仅仅使一般AI开发者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就能迅速实现,并且使行业的知识能够积累下来。
我们跟石油行业做了深度合作,原来非常艰难的对地层物理的知识全部沉淀到AI系统,现在整个石油勘。现在整个石油勘探的使用效率提升了70%以上,判断哪里是油层,哪里是水层,哪里是岩层,这以前是需要非常有经验的老专家做的,现在专家的配合下我们AI系统越来越好用,解决了这个行业面临的效率问题,也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几个点。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一下,今天很多领导提到了开放,面向行业数字化这是一个巨大的一个机遇,同时也必须有开放的架构来实现,现在我们的架构,原来的标准产业是我们通信做得最好的,以标准实现了整个产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做大产业。然后我们后来做这个政企业务也就是传统IT的时候发现商业联盟很重要,因为传统IT虽然是全面结构,但是导致了标准不统一,大家必须要很多企业自己联合起来打造一个能够贯通的解决方案,这一块作为传统IT发展。
现在进一步传统IT里面有开源,我们觉得新的数字化时代进一步开源才能促进全社会,甚至包括高校所有力量进入解决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开发者,在短短的三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云上已经有150万的开发者,我们在最新打造的一年左右的HMS上已经有180万的开发者。
最后我想给大家一个感知,就是我们讲生态,其实实实在在的在我们两个领域一个我们叫智能终端领域“耀星计划”,我们短短一年推出的HMS,鸿蒙刚刚开源我们注册的开发者已经180万人,我们集成HMS Core的最新发布的5.0已经集成我们应用数全球应用达到了10万。为了这个新形态的发展,我们也投入了10亿美金资源的支持。“沃土计划”计划是对于我们Stack基础设施的云为主,现在也有150万的开发者和超过1.8万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在数字化的历程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开放和开源带来的这种巨大变化。我们的发展模式走向使能者和原来的产品模式这之间的切身的感受。
最后这也是我们公司2018年发布的最新的愿景,我们希望把数字世界带给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与大家一起共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