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切实打好“十三五”收官战,谋划开启“十四五”新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以来,安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高举“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大旗,推动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
打造“三位一体”的政策引导体系。在赛迪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营商环境评价中,安徽省“政策”项排名全国第二。聚焦制造强省,召开“制造强省”万人大会,实施“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出台制造强省、机器人、集成电路、“三首一保”、中国声谷、5G等“政策10条”,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支持企业产业发展。聚焦民营经济,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制定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民营经济政策30条”,连续三年出台降成本“20+10+20”政策包,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3000亿元。聚焦数字经济,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5G专项支持政策,培育“皖企登云”企业6300余家,全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居全国第四,“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位居前列。
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体系。围绕“铜墙铁壁”促升级。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淘汰炼铁产能224万吨、粗钢产能302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种家电产量约占全国1/4。瞄准“芯屏器合”育集群。大力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战略,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语音入选首批国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是工信部批准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形成“智能引领”的先进制造体系。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1万台;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产品197种、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6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3%,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培育省级新产品3000余项、“工业精品”504个,组织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省级及以上示范企业102家、工业设计中心130家。
建设“创新合作”的平台支撑体系。打造高端展示平台。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每年评选发布制造业发展10强、10快县(市、区)。携手央视创新打造“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展播平台,播放宣传片5179次,累计收看超131亿人次,占收看电视总人数的71.4%。打造创新合作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8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4个,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9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目前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为7.2%,实现了6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培育“协同融通”的企业梯队体系。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制造业企业梯队。扶小育新增主体。创新举办“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565.7万户。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设立200亿元发展基金,认定省“专精特新”企业2618户,培育国家级行业“小巨人”19户。精准引导强龙头。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9家皖企入围中国500强企业,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两年入围“世界500强”。
“十四五”工作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制造强省”总目标,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引领、融合共进”六项原则,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国领先,形成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制造为基,着力在产业实力上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立柱”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十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在全省努力培育形成1个万亿元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元以上产业,打造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
坚持企业为本,着力在主体培育上实现新跨越。实施市场主体“强身”工程,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到2025年,打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超百亿元的领航企业40户,培育深耕国内外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户、冠军企业400户,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5万户左右。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在强基强链上取得新突破。实施产业链提升“壮骨”工程,分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5年内新增首台套装备1000项、首版次软件500项、首批次新材料200项。实施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中国声谷”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坚持数字赋能,着力在转型升级上拓展新空间。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工程,全面推进“皖企登云”,力争“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5%;“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0家。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大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共建共享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5年内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00个以上。
坚持品质引领,着力在内需拉动上打造新优势。实施“皖美制造”品质提升工程,开展“精品安徽”主题宣传,不断提升安徽制造影响力。开展工业质量提升行动,每年培育100家左右工业设计平台,培育工业精品100个、省级新产品300个。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00家。
坚持融合共进,着力在协同发展上积聚新动能。实施产业发展协同融合工程,扬皖所长、培优做强,协同建立长三角车联网、大数据、高端医疗等产业联盟10个。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成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0个。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高效衔接,形成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