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主动拥抱云时代,尽情乐享云生活

云即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实质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把互联网上的数据资源加以集合,通过软件实现集中处理和运营管理,从而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让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便捷的使用网络上的庞大计算资源与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0-11-03 16:30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段建祥 陈勇

2020年注定将在互联网科技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这一年,借助于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科技手段,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从容和有效的应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同时广大国人也籍疫情防控尽情享受了一场互联网科技盛宴,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云”,它如雨后春笋,云会议、云学习、云招商、云医疗、云购物、云旅游、云运动、云聚会……等等纷涌而出,成为疫情期间中国社会运行的主要形态,构建了一道靓丽的、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的别样风景线。可以预见,即使随着疫情的好转和消逝,依赖于“云”的社会运转模式和生活方式依然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的主要形态。云社会正加速向我们走来、云生活将无处不在。

云已无处不在,嵌入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即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实质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把互联网上的数据资源加以集合,通过软件实现集中处理和运营管理,从而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让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便捷的使用网络上的庞大计算资源与数据中心。同时,云方式极大地减少了传统资源投入,并大大降低自建数据机房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带来的人才、资金和后期运营维护方面的压力。

过去十年云服务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云+活动”已成为常态。“云”在加速人们的消费、生活习惯从线下向线上转变,满足了人们在高效、便捷方面的需求。如云旅游、云销售、云观影、云运动、云聚会……各种依托于云的“云+活动”风起云涌,并将逐步固化为人们的习惯并长期存在下去。

同时,云也在极大地推动人与网之间媒介的发展,大幅提升了人们参与互联网活动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云手机、云电脑的出现,将主要的硬件和应用集中于云端,数据备份、升级换代、安全防护等全由云服务来实施。同时依托于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在手机或者电脑直接调用云上应用,实现快速、便捷的互联网使用。

此外,云加速向政务、工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渗透,通过上云赋能,推动各垂直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比如云会议,成为疫情期间企业复工的标配。中国视频会议始于2003年的非典,但却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成了网红。新冠疫情让2600万个中小企业的视频会议需求急速释放出来,视频会议一夜爆红,整个行业发展加快提速。这种基于软件的云会议,操作上便捷、灵活,在时间、地点、终端、接入方等方面的几乎不受限制,使用者可以快速高效地与全球各地团队及客户同步分享语音、图片、文档及视频,使用效果与现场会议几乎无异,极大地提高了组织效率。

云化赋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2020年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各地新基建如荼如火的铺开。在新基建的加持下,云将步入新的蓝海,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行业正在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云计算作为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将得更大的重视。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投资,以2020年为例,新基建投资预计1.6万亿+,其中云相关投资2000亿+,巨大的投入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和夯实云的基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新基建也将极大的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取得快速发展,为云服务行业的腾飞提供技术基础。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与云相关的应用将加速落地,传统的线下模式将加速在线上复制,云服务市场规模将爆发式的增长,将在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云化赋能工业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数字化蜕变。

云是现代企业实现工业互联网转型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依托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比如,宁德时代通过云为物联网应用提供融合服务,利用云强大的互联网连接能力收集数十万车辆电池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企业生产、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厦门建发集团开发测试云,在新业务新系统在云端进行开发测试和技术验证。借助云,企业可建立“云-管-端-平台-方案”五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资源优配、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工艺优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实现产业互联,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2018年,只有10.1%的中国传统企业使用云服务,远低于美国的49.2%,企业上云潜力巨大。2020-2022年,云计算市场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云纳入发展规划中,企业上云转型,已成大势之趋。

云化赋能,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管理理效能。

云将极大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在社会稳定运行和政府公共治理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政务云助力“服务型政府体系”建设,为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比如云交通,通过云+大数据实现对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当前,福州交警全球眼智能分析系统,存储2000多路高清视频数据,对车辆进行智能识别,自动判断是否违章,极大的提升了交通执法效率。还有疫情期间火起来的云监工,让全国人民实时关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变相起到了监督的效果,可以广泛运用到重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管控中。比如福建省住建厅建筑质量智能监管项目,能存储工地各个角度拍摄的图片,自动生成VR全景,监管建筑质量。

随着政务云2.0的深入推广,借助云计算技术推动政府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将使政务工作更有效、政务工作更公开、为民服务更快捷,从而大幅提升政府服务满意度。如今,老百姓所需的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路,实现了“尽量不要跑,最多跑一趟”的美好愿景。

云化赋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和民生等产业升级。

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将有效的助力教育、医疗等民生等产业升级。

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院校通过远程教育进行教学,基本实现了与线下教学相同的进度和效果。同时云教育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师、学生的身份,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有学习的意愿,就可以通过云的方式进行对接,知识获取和知识变现壁垒大大降低。随着云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可以预计,现有的教育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符合条件的网络课程、社会化教育线上培训产品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学分体系;同时以技能为主的社会教育和以科研为主的学院教育将更加细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

云医疗,可实现海量的医疗、健康数据及影像存储,通过基于人口信息、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的覆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健康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一方面既方便了病患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从社区医疗、乡镇卫生院、专科医院到大型综合型医院的分级诊疗实施奠定基础,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今年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量增长迅速,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初具规模。

2020年7月,全国首个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打造的福州市区域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并开出首张区域互联网医院线上处方。市民只要在接入平台的福州市县属37家医院以及1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过,后续通过平台上的上述医院和机构复诊时,相关医院医生就可在平台上调取患者病历,了解前期诊疗用药等情况,进行同一病种复诊服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的实施,医疗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形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云医疗将更立体、更高质、更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此外还有云电力通过云计算实现智能功率运行以保障供电、云金融通过云+大数据实现营业厅无人值守、云交通通过云+AI实现智能调配路上的信号灯缩短停车等待时间……总之,通过上云,极大地提升教育、医疗等民生产业的服务能力。

加快云产业规划和建设,推动云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云产业规划。

结合“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云计算技术与其他科技手段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健全云产业链体系,提升云终端制造产业和云服务产业规模,进一步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推动整个社会的云服务水平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

从整体上看,政府、央企、国企以及大/中型私企在推动云化上的意识和意愿相对比较强,云化程度也相对走在前列。当前上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上,由于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中小微企业云化的观念、动力和能力都显不足,这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要求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以专项资金、金融扶持形式鼓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虚拟数字化生产资料等服务,加强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通过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微企业多次复用的形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行成本”。各级政府可统筹规划,搭建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资源共享生态,让云化技术支撑能力惠及中小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模块化、低成本的应用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鼓励和帮助中小微企业上云。

加快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云是一种生态,云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科技存在,必然是与其他科技手段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效能的,或者说云是其他多种科技手段综合作用的载体或者最终表现形式。在这个生态中,超带宽、巨存储、强计算是最直接的三个特征,我们要加快与之强关联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快的迎接云社会的到来,更好的享受云带来的红利。

一是加快5G建设。

5G的核心网由控制云、接入云、转发云组合而成,将是历史上第一张全面云化的网络。一方面5G能为云提供超高速的链接,另一方面5G的低时延、超链接需要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加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网为基础、以云为核心,5G+云网融合将会更好地支持垂直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促进万物互联。5G将使机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使更多的数据传输、收集和汇聚更加便利。利用5G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大链接的特性,“云+应用”将变得更加“任性”,随时、随地“调云”、“用云”变成可能,云服务变得更方便、更快捷。目前,四大通信运营商正加快5G建设步伐,据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计划建设5G基站将超过30万座,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计划共建5G基站也将超过25万座。

二是加快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万物互联”时代,数据将呈指数级增长。而数据中心作为数据收集、处理和交互的中心,将直接承载着核心内容。同时数据中心也将发挥聚合效用,将带动上下游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所以从数据收集的基础能力、数据应用的价值兑现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等三个角度考量,加快推动安全、环保、集约的数据中心建设,不管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来讲都是当务之急。根据赛迪咨询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占比超过36%。各OTT加速自建超大规模云数字中心,预计到2022年,阿里云、腾讯云数字中心规模将比2019年扩大3倍。

三是进一步提升云的AI能力。

云计算的本质是AI能力,特别在5G 时代,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应用都是基于AI的,指数级增长的数据、越来越复杂的模型、耗时的计算过程都将对云的AI能力提出越来越大的考验。要切实提升云的AI算力、优化云的AI算法,从而大幅提高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能力,进而满足广大AI开发者进行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和算法建模的需求,为AI生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要强化云的安全防护。

事实上,安全问题也是制约云化普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少企业对云化后面临的安全问题还是有所顾虑。云化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云上数据被云服务提供商非法利用;二是数据以及账户等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三是使用过程中的灾备问题。这些都对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云服务提供商要通过强化内部数据泄露防范机制、科学规划物理存储布局、提升自身数据加密、防黑客攻击以及容灾等能力,进一步加强云化安全防范;另一方面,上云企业也要在上云前对云服务提供商云安全能力以及计划上云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有选择的上云。

加强云计算和服务人才培养。

一是畅通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融会贯通云计算与其他科技手段,具备顶层设计和多领域规划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引进;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具备分析解决云计算问题能力,可胜任云计算系统规划设计、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系统部署和运营、云计算系统开发和服务等的专业开发人才培养;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对在云计算和服务领域创新突破、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进行重奖,并树立树立典型,大力宣传。

当前,国家正着手进行“十四五”规划,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必将在这个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云作为当前的棘手可热的科技手段之一也必将在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云正加速走来,云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云将和水、电等公共资源一样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各行各业都将在“云”中快速成长。让我们拥抱云、认识云、体验云、乐享云,开启幸福的云时代。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