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基础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正逐步应用在行业中。”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专访时表示,“以现代城市场景为例,我们基于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大数据技术,针对治安防控、案件侦查、应急管理、出入口管理等需求,形成了视频云大数据、人口精细化管理、涉案线索管理、视频目标快速追踪、AR三维实景融合技术等全要素、全时空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刘伟看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两个“时代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助力公共卫生安全,在数字经济时代赋能中国制造产业。
在疫情防控时期
助力公共卫生安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人脸识别、红外测温的无接触体温识别,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群流向和防控范围定位,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消毒液实时喷洒、疫情播报和巡逻监控的智能机器人等用例,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在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方面,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以高效开启在线办公,集远程协同、在线打卡、虚拟会议等于一体,高效促进工作实施。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如何利用好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疫情防控的经验成果,推进我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重要课题。
刘伟指出,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实现应急管理转型升级,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提高风险感知的灵敏度、风险研判的准确度以及应急反应的及时度;搭建责任明确、信息共享、协同迅速、管理到位的信息化平台。同时,建议相关应急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和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应急通用技术、专业技术两大类技术的研究,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我们一直在探索AI技术在公共安全和应急领域的应用。深度融合AI与物联感知能力,构建基于IDPS(融合基础设施、数据采集、计算平台、系统服务)核心理论的城市大脑。”刘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以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针对治安防控、案件侦查、应急管理、出入口管理等需求,研发形成视频云大数据、人口精细化管理、涉案线索管理、视频目标快速追踪系统、AR三维实景融合技术等系统平台,以及人脸识别闸机、AR载具、全景重建系统等智慧物联终端,为现代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全要素、全时空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数字经济时代
赋能“中国制造”
过去一年,“技改”成为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关键词,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提速。
“全球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交汇。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推进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刘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
作为人工智能企业的主要创始人,刘伟观察到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中国制造”的三个趋势。
一是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扎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在国家统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动、企业积极投入下,工业互联网平台迎来高速发展期,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三是跨界融合创新取得突破,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过持续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
解决“卡脖子”问题是关键
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赋能作用,仍也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性投入不足,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
在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该如何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在采访过程中,刘伟提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是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快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着重解决“缺芯少核”问题。推动传统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支持地方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其次,构建科技创新型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产业链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最后,打造稳链强链补链工程。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软件、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打造全产业生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核心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着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抓住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