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宣布正式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小米创始人、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自己是押上一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小米后续将怎么造车?小米与特斯拉、蔚来等各路造车势力的竞争之路该怎么走?这些将给智能汽车江湖带来什么样的后续震荡,引起热议。
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智能汽车
有人认为,小米能够用11年的时间将手机做到全球第三,让“米粉”们以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好的良心产品,为什么不能把手机领域的可能性带到智能汽车领域呢?
小米造车能够给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带来的,首先是新的思路、设计和整合方式。就像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小米有可能给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作为主流消费品企业,小米有很好的设计能力和很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有可能加速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整合。其次是更优的性价比。雷军在演讲中放话要将“品质汽车大众化”。这意味着小米要在成就智能化的同时,保证“人人买得起”的性价比,有人猜想小米将推出15万元以下的智能汽车。
“从定位来看,小米最有可能造出的是主流‘A级汽车’,是让很多消费者都能用上的主流汽车。”崔东树说。
也有人认为,目前市场上有代表销量的电动车五菱宏光,小米会生产出比宏光更高品质、还更便宜的电动汽车吗?会把这个市场的价格降下来吗?这是一个期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电子报》表示,小米造车的品牌将更强调科技属性与智能联动的特性,届时“新能源+性价比”的组合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心头好”。但同时,他也认为,毕竟汽车不同于千元的手机,最便宜的电动汽车也要十万元左右,小米再怎么推崇性价比,也无法将汽车变成“白菜价”。
与特斯拉、蔚来和小鹏存在竞争?
小米入局后,人们必然会将之与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已经入局的造车新势力比较,同样也会拿小米与传统车企正在力推的新智能汽车相较。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认为,几年前涌现的造车新势力(如蔚来等),与近期涌现的造车新势力(如百度等)存在差异。他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此前的造车是“个人造车”,靠一个人的“火花”推动造车事业,而现在的造车是“组织造车”,是齐心协力做大事。
在原诚寅看来,小米造车就属于“组织造车”,具备更强的团队、更雄厚的资本实力与丰富的已有资源积累。“小米有上万人的团队,有强大的企业品牌和独家知识产权。”他说。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创新业务总监吕楠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从生态的角度上,小米应该不会直接对标特斯拉,因为小米从手机到智能家居的生态环境是一般车企和特斯拉等品牌所不具备的。智能电动车的竞争焦点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对于每一个新玩家而言,他们站在原有的行业背景上入局,各自的切入点都不一样,自然发力点和基因也有所区别。
目前市场对未来智能汽车尚没有明确定义,因此智能汽车的未来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吕楠认为,每一个新玩家各自背景不同,会让汽车乃至智能汽车的边界拓展得更远,未来可能会在一个极限上趋同,这可能是“新汽车行业”和“新汽车人”要去努力奋斗的新目标。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等品牌都是目前新造车势力里的焦点,都很期待小米的新车落地,一起推动“新汽车行业”的发展。
原诚寅告诉记者,小米在消费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丰富的资源,因此对客户的理解、需求的定位是优于特斯拉等品牌的。
正如雷军强调的,小米有丰富的智能生态圈,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汽车时代,小米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汽车。
智能汽车是一个泥泞而漫长的赛道
小米宣布造车后,蔚来汽车深莞区域总经理刘晓亮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在泥泞的马拉松赛道上,欢迎和祝福小米汽车。”商汤智能研究院院长田丰也表示,智能汽车之路道阻且长,是兵家必争之地。
智能汽车很热,但智能汽车造车之难,业界也有目共睹。毫无疑问,智能汽车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而且产业链很长的产业。
大家看到的是蔚来、小鹏等企业现在的风光,但这几家企业都走过了“九死一生”的艰难路,甚至特斯拉当年也曾面临断链问题,不得不有意委身于苹果。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内人士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展示了一张长长的智能汽车创业名单。这个名单上的很多企业现在只是勉强维持运营,一些企业甚至已经破产。
雷军是蔚来、小鹏的投资人,投资过十几家造车新势力创业公司,深知造车路上的个中滋味。正因为如此,在今年1月15日的董事会上,雷军被董事会催促上马智能汽车之时才非常抗拒,还在75天里有过多次纠结:“白天的时候,有一百条理由做;晚上有一百条理由不做。”雷军说,“小米管理层在75天里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雷军知道这条路是泥泞的,所以才准备了1000亿元,让“米粉”们等上5~6年的时间,再拿出“良心”汽车。
在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给出太多造车规划,所以在“米粉”们的激情喧嚣过后,业内人士都在分析小米的造车路径,“是否代工”就是关注点之一。很多人猜测小米会选择代工模式,就和做手机一样。原诚寅表示,小米一直以来选择的生态就是代工,整车体系要比消费电子领域更复杂,小米不太可能冒险涉足。“雷军的性格和乔布斯一样,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他对记者说。
但崔东树认为,小米自建工厂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代工环境尚不成熟,吉利与富士康合作的代工厂才刚刚组建,而原来选择代工的蔚来与小鹏等现在也都转而自建工厂。如果自建工厂,小米就会从一个“轻资产公司”变为重资产公司,小米会这样玩吗?又能否玩得动呢?
关注点之二是,小米是会自做应用系统,还是从芯片到系统一起做?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只有特斯拉是从芯片到平台到系统一起做的,包括蔚来、小鹏在内的其他造车新势力,更多地是从系统切入来造车,所以小米会从芯片开始做起吗?目前看,小米短期内不会这样做。造“芯”毕竟是难事,即便是在发布会上,雷军也讲述了小米从澎湃1到澎湃2的造“芯”历程之中充满的酸甜苦辣。但未来,小米有可能会造汽车“芯”。
关注点之三是,小米的“补课”和供应整合。数据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达到834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96%,但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汽车零配件专利占比较低。所以未来小米在“车”这个维度的补课,就成为必需。就像百度选择与吉利合作,以获得其纯电汽车平台,小米在“车”这个维度怎么“补课”,还要看看雷军之后如何“纠结”。几天前有传言称,小米将与长城汽车合作,也有汽车供应商透露,小米与长城进行了沟通。
到底小米这张汽车牌会怎么打下去?仍是未知数。在中国智能汽车的未来江湖上,除了小米,还有一个巨头恒大汽车值得关注。恒大总资产2万亿元,有人透露恒大已经投入了400多亿元,建设了两个智能汽车工厂,目前也尚未看到其车。除了小米和恒大、吉利与百度的集度,还有很多新势力有可能入局,江湖仍充满变数。
很多时候,我们看产业江湖的大变局,似乎只在眨眼间,但其实不然,每个变局都需要很长时间铺垫。未来,有可能颠覆中国汽车江湖的“黑马”,也可能仍在水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