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工业软件向“云”而行

近日,消息称,德国软件巨头Software AG公司因云化不利导致收入增长缓慢,目前正在考虑挂牌出售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1-12-13 10:31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宋婧

近日,消息称,德国软件巨头Software AG公司因云化不利导致收入增长缓慢,目前正在考虑挂牌出售的可能性。虽然Software AG对此消息拒绝置评,但大批投资者已经蜂拥而至,该公司股价因可能出售的报道而跳涨近8%,市场估值达26亿欧元(折合30亿美元)左右。

据了解,Software AG在2019年启动了一个名为“Helix(螺旋)”的转型项目,希望能够从传统的销售软件许可证模式转向云计算软件订阅服务模式,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收入和利润受到了很大影响。昔日的世界级软件巨头,上云之路遇阻后的萧瑟身影令人唏嘘。

实际上,工业软件向“云”而行并非易事。海外市场,工业软件巨头Autodesk(欧特克)公司花了7年时间才扭亏为盈。PTC公司宣布向云转型后净利润连年下跌。再看国内,大部分云化工业软件产品还处于打磨阶段,暂时不能成为拉动公司营收增长的主力。业内专家指出,“云”对于工业软件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云化”是工业软件重要方向

在云计算成为“水电燃气”般存在的今天,工业软件的“云化”越来越被认可与接纳。什么是“云化”?软件服务商将软件和信息资源部署在云端,使用者按需使用、按次收费,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采购、维护成本,缩小了企业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异地协同问题,灵活又便捷。

“云化”是工业软件摆脱种种桎梏、走向轻量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海外工业软件巨头纷纷带头做相关布局,诸如西门子推出SaaS(软件即服务)解决方案 Teamcenter X、Autodesk推出基于云的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Autodesk Fusion 360软件等。

国内市场工业软件的“云化”趋势在运营管理类软件中已有明显进展,比如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老牌厂商均推出了SaaS服务。一些新兴公司也在尝试将“云”的基因融入到产品设计理念中,比如数巧科技尝试搭建基于网络化的CAE(计算机辅助仿真)系统。芯华章主张融入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设计全新的软件系统架构和算法,对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进行创新。

与此相关的收购事件层出不穷,比如美国公司PTC以约4.7亿美元收购业内第一个SaaS CAD厂商Onshape。罗克韦尔以15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专注在云化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和ERP(管理软件)的Plex系统公司、海克斯康收购全球第二大CAE公司MSC Software。业内专家分析称,这些收购事件应该也多有出于工业软件加速云化方面的考量。

“在云的时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其实酝酿了一个很大的机会。不管是做设计,还是做生产、做协同,很多事情都值得用云的方式重新做一遍。“国内3D云平台服务商Realibox创始人赵俊杰在采访中表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骨感”的。有一点需要明确,并非所有的工业软件都适合“云化”。“工业软件是否适合云化的标准是要结合用户使用工业软件的业务场景需求来确定。”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云侯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云化意愿最低,中小企业的非核心系统上云意愿最高。

从工业软件类型来看,大型企业的生产控制流程软件一般都是在封闭的内网中,上云会带来稳定性风险,这是企业不愿意去承受的。涉及研发环节的CAD、CAE等软件,由于处理的数据都是涉及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参数,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将数据放在云上。此外,一些仿真软件的计算模型规模很大,并不适合云的技术架构。在另一些场景如CEM(客户体验管理)、OA、HRM(人力资源管理)甚至ERP,SaaS模式已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应用的复杂程度较低、数据敏感性较低、产品迭代速度快,适合云原生架构快速开发部署的特性。

在他看来,数据的敏感性和系统复杂度(对算力和数据传输的要求)是评估一款工业软件是否适合“云化”的两大关键标准。对于工业软件厂商而言,盲目“上云”或者一味地追求工业软件“云化”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工业软件“云化”是有门槛的

王云侯认为,工业软件的云化与企业的业务上云是分不开的。在企业上云的过程中,一是对于底层架构的适配,需要将离线系统的数据管理、通信协议等与基于云的架构进行融合适配;二是针对业务特征进行数据分离,需要明确哪些数据可以上云,哪些数据要留在本地,进而更好地实现数据治理。工业软件的“云化”同样如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多家工业软件厂商表示,尽管已经了解“云化”的诸多好处,但对他们而言这还只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概念,成功落地的案例比较少。

作为工业和信息产业的结合体,工业软件最重要、最核心、最底层的支撑是工业数据知识库。“我们缺的是工业知识的积累。”中软国际方案咨询专家战腾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解释说,“IT(互联网技术)只是将工业知识转化成信息系统的一种手段,而云化又是一种信息系统的部署方法,因此需要逐级递推,先打破工业软件的封闭性,实现标准开放,然后实现厂商在开放平台的对接等,接下来才有机会走向云化。”

工业软件与云的结合,不仅需要软件厂商的探索,也需要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支持。然而,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王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上一轮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主要走平台模式,重点放在商业经济方面,很少涉及工业服务,并没有将资源投入到工业软件云化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只有少数头部企业在做自己的生态,而这些生态又相对封闭、更新迭代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由于工业软件本身‘底子弱’,制造业企业缺少购买云化工业软件的主动性。”

另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又懂工业软件又懂云的专业人才。王娟坦言:“本应成为产业工人的一代人,宁可送外卖也不进工厂,优秀的程序员多数服务于电商等平台,没有懂生产又搞开发的人做工业软件云化的研究,仅凭一哄而上和政策激励,很难形成可持续的买方市场。”

此外,“欧美工业软件占据主流,他们的封闭性很高,未能实现标准开放,这导致整个工业软件‘向云而行’的道路都得靠我们自己慢慢摸索。”战腾说道。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前路”可走,这让工业软件的“云化”之路充满未知数。

“向云而行”如何落地?

传统工业软件是个性化定制的“量体裁衣”,能够很好地适应客户侧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但是对整个行业来讲,成本高、通用性差,能够实现产品复用的比例较低。战腾认为,“云化”其实就是将许多PaaS(平台即服务)层面、SaaS层面的核心能力提取出来,增强复用性,降低成本,从而推动整个工业行业的发展。

王云侯指出,目前市面上工业软件“云化”主要有两种落地思路:一种是把工业软件拆解成更加轻量化的APP,然后结合云的PaaS平台提供给用户;另一种是直接将传统软件进行云环境的适配,比如ERP云就是这个思路。但遗憾的是由于本土工业软件整体产品力比较薄弱,客户侧依然存在诸多担忧,市场接受度还不够高。

云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工业互联网带动的万物互联互通趋势进一步加强,工业软件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也站在了向“云”转型的风口之上。而多位专家认为,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国内外基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如何牢牢把握住“云”这个机会,乘势赶超?“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工业、云平台领军企业联合研发的能力,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整体研发投入,工业软件云化投资收益期比较长,企业自主跟进的意愿相对有限,整个行业仍需更多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和用户需求层面的驱动。”战腾建议称,“应基于我国丰富的工业场景,找准某一行业进行深度探索,打造行业内部领军企业,逐步实现良性运转。”

王娟表示,应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和整合产业生态,研究规划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共性和特性,利用PaaS的平台架构实现云对工业软件的“赋能”,让云计算产业集群和工业产业链有效联通,把云软件在SaaS中的服务能力发挥出来,提供企业可用、效果可见、能力可信的云化工业软件,让大中小企业有开发、应用和更新的主动性,让生态真正活跃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落地。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