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两化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敏锐抓住了信息化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
发布时间:2022-10-24 14:02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电子信息产业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澄

编者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敏锐抓住了信息化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为继续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本报特开辟“两化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专栏,拟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典型企业代表撰写署名文章,多视角展现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成就及现状。

从党的十五大到二十大两化融合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是两化融合当前的主要任务,这与我国信息化的很多举措、决策、政策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从党的十五大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到十七大的两化融合,十八大的两化深度融合,再到十九大的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再到二十大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有新提法,但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只是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对其目标、技术、业务变革、系统观念等要点的表达更加明确,这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认识的不断深化。

两化深度融合是探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系统工程

(一)两化融合从理念到途径选择是个系统问题

两化融合怎么推动,其途径的选择,实际上是个决策问题,而决策问题正是系统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管理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增加效益,但因为内外部的环境和约束不同,路径和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同。所以两化融合的途径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答案,而是一个系统观念的优化问题。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信息化工业的目标,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工业是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基础。在这里,工业化的需求是牵引,信息技术是主要驱动。做好这一点,“两化”才不会是“两张皮”,才会走向“融合”,达到目标。两化融合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提升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用数字技术驱动业务变革的过程。具体来说,以价值创造为目的,指的是价值链、供应链、物流等方方面面,所有创造价值的环节都要重新考虑,围绕客户需求去创造价值。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指的是信息化技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业务变革为核心,是因为两化融合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要考虑到业务的重组和合理化,不是在已有基础上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堆上去就行。突出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指的是企业不能把两化融合当作完成任务,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提升效益上。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了信息技术,整个社会就不能运行。信息化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发展的中级和高级阶段。从初级阶段的“两化融合”到高级阶段的“两化深度融合”,将经历技术、产品、管理模式、效益、人才队伍以及国家支持方向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技术上,两化融合从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到初步的集成化应用,再到集成和协同全覆盖。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协同设计制造。

在产品上,从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提高产品的研制水平,到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显著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含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在管理和业务流程上,从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到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和企业业务的重组,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效益上,从降低单个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战术层指标,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战略性收益,并通过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透明、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此外,企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将从最初的依靠外部技术力量,发展到企业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在国家层面,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深入推进,需要从初步的鼓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发展到全面推进企业、行业、区域的两化融合试点和示范工程。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提升信息化水平,发展到鼓励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软件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制定和改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两化融合进程健康、有序、深入地发展。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才开始推进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显然,广大后发展国家客观上难以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方式。经济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到方方面面的、有战略性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因此,两化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具体如何实施并达到成效,还需要大量创新过程。

(二)两化融合的目标是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企业、行业、政府以及个人,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都面临着优化问题,在满足动态、静态、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约束条件下,通过合理决策使得目标达到最优或次优。以前只能靠领导经验进行决策,如今可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进行智能优化,提供多个备选方案,分析各自利弊,进行科学求解。具体来说,两化融合是中国的CPS(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发展目标是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强。各种技术是两化融合的选项,这些选项包括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以及互联网+制造、云机制造、大数据制造、智能制造等,也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等。而对选项的判断依据,就是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这是各种技术选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两化融合的目标和初心。

(三)融合发展需要通过评估度量形成闭环反馈机制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永无止境。因此,贯彻点应从“有没有”和“用不用”转化为“好不好”。为明确两化融合的实施成效,需研究综合反映发展广度、深度和自身能力的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构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工信部发布实施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等指标,用于综合评估“十四五”期间两化融合的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可引导两化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两化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

(一)人工智能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赋能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赋能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全过程有效融合的重要工具,可应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价值创造与资产管理三大链条的各个环节,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产品链,应充分发挥动态优化调配生产资源的作用,缩短产品研发设计周期,实现制造过程的提质降本增效。在价值链,需开展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并应用于业务管理全链条,创造增值服务,推动企业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在资产链,应参与系统设计建造、投产、运维、报废与回收处理全过程,推动运营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二)智能制造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纲要重大应用之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智能制造高效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水平融合。在此背景下,应推动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研发以智能芯片为核心的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推动生产、制造进入“知识性工作自动化”。同时,应实现从信息集成到智能协同的转化与升级,构建支撑复杂产品异地协同优化设计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并通过人机协同等途径,促进包含制造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工业互联网可实现生产过程全要素的柔性互联与高效配置,其理念之一便是将信息系统与工业对象进行有效结合,这一思路也与两化融合相同。为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加速两化融合发展,一是应聚焦制造资源的互利共享,优化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实现灵活定制,柔性配置与按需生产;二是需打造“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平台,实现机器与人、业务流程间互联互通互操作,协调原料、生产、组装、物流、服务等各环节,以此支持复杂产品的协同设计优化,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向新阶段。

国家推进两化融合的举措、决策和政策是一脉相承的,系统观念决定两化融合的发展高度,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是两化融合的主要技术驱动力,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两化融合的目标与初心。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