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3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主办的2023赛迪论坛在北京举行,同期举办了数字经济分论坛。该论坛聚焦数字技术、数据生产力、数字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等方向,重点研讨了数字经济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治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本次论坛,本报特摘编该论坛嘉宾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
要大力培养数实相融的数字人才
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驱动力。目前,全球数字人才正在向传统行业大规模渗透,中国主要城市在颠覆性数字技能发展方面已呈现出一定的人才优势。
所谓的“数字人才”,指的是拥有ICT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与ICT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自2017年以来,我们每年对我国数字人才发展开展系统的跟踪研究。从行业占比情况来看,我国不到50%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ICT基础产业或数字产业,超过一半的数字人才在传统行业。过去三年,我们开始对全球的数字人才和技能展开研究,发现全球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2)》,近年来,全球数字人才发展提速明显,在全球主要城市都有明显增加,数字人才也在向全行业加速渗透,数字人才在非ICT传统行业的比例更高。而在传统行业中,制造、金融、消费品、公司服务是拥有数字人才最多的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城市在软件与IT服务领域的数字人才占比在过去两年出现了显著增长。在中国各个城市代表性技能中,数字技能比重很高。尤其是近两年,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让中国各城市代表性技能中的数字技能占比持续增加。
数字技能可以分为“基础性数字技能”与“颠覆性数字技能”两类。其中,基础性数字技能主要是利用和拥抱数字时代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技术、游戏开发、图像设计、社交媒体、软件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技术支持和Web开发等。
颠覆性数字技能则将为数字时代创造新的场景,包括基因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开发工具、网络安全、人机交互、机器人、航空航天工程、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目前来看,北美地区城市颠覆性技能的渗透率较高,且处于全球引领地位;欧洲地区整体排名都比较靠前;亚太地区印度班加罗尔、阿联酋、新加坡排名较高;中国城市上海和北京相对靠前。
可以看到,中国主要城市在颠覆性技能发展方面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人才优势,北京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开发工具领域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增加,上海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相对渗透率领先,广州的数据科学,南京的纳米技术、机器人,苏州的机器人,深圳的纳米技术、人工智能,香港的纳米技术等技能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
要大力培养既懂行业又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数实相融的数字人才,打造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的数字人才供给机制,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红利。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技术与生物、材料、能源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强颠覆性数字技能的培养和场景数据构建,依托产业数字化构建我国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全球竞争力。颠覆性数字技能不仅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更能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数实融合”、推动数字化深层次转型的核心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蔡成涛:
数字经济与船舶行业融合需攻克四项技术
船舶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智能船舶发展的背景有三个:一是现代船舶航行安全的挑战,二是船舶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保持船舶科技领先的迫切需要。
智能船舶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20年,是辅助决策阶段,主要利用算力和算法。第二个阶段到2025年,以远程操控为主,尽量减少船上人员的使用。这个阶段主要的核心技术是船岸一体化,同时也要求船舶本身有很强的智能水平和智能感知能力。第三个阶段到2030年,是自主决策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希望能够实现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进出港。
智能感知技术在船舶中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从智能航行来说,包括智能机舱、智能运维、智能能效,也就是说船舶的智能系统都需要智能感知技术。在这个阶段,船舶自身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船舶上安装的感知设备有两类:一类是感知环境的信息,感知航行海域周边有没有船舶,有没有岛礁,有没有一些动态及静态的物体;另一类是自身状态的感知,感知自己的所处位置、方位、速度、姿态等信息。
新一代面向船舶智能航行、远程操控的增强型环境感知系统,是基于信息融合、信息交互、VR/AR、自动目标识别等技术,以实现船舶航行智能化能力的提升。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反复地交互和迭代。数字系统在不断地学习真正的物理系统,而物理系统在不断地改进数字系统。在船舶领域,要想让数字经济和传统的船舶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需要攻克四个技术。一是建立数字化的船舶装备及系统,把船舶的各个装备、系统进行数字化。二是建立数字化的运行环境,把海洋数字化。三是建立虚实之间的高效信息交互通道。四是对感知信息进行融合、重构处理,通过数字系统的优化、迭代、学习、进化,实现数字船舶系统精准映射物理船舶系统。
智能船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技术变革看,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智能化正在全球范围高速发展,已成为智能船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产业规律看,船舶工业也将遵循汽车、航天、飞机、高铁等产业从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和变革的产业发展规律。
未来智能船舶的关键词一定还是智能,智能技术将赋能船舶行业。除此之外,智能船舶的关键词还有绿色、自主、数字等。它们的应用空间不仅有对标智能汽车车路协同的船岸一体,还有船港一体,即把环境和船舶本身进行融合,实现自主航行、协同航运。现在业界已经在探讨将有人船舶和无人船舶进行混合编队进行航行,来实现减员增效、提高运维能力。此外,未来智能船舶还将在虚实交互、绿色低碳和智能组件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其中智能组件包括软件和硬件,这种大量应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感、传、算、控)、一体化的智能装备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袁晓庆: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在规范中发展、繁荣、壮大
数据要素市场是数据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既包括数据价值化过程中的交易关系或买卖关系,也包括这些数据交易的场所或领域。
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让数据要素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而由于产业的数字化,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数据基础。由于数字经济、数字中国的发展,我国具备了政策、数据、算力、产业、应用这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条件。但是谈及数据要素市场,不能仅仅关注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还应该借鉴国外的典型经验,要放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视角中去看待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要素市场包括买方、卖方和运营方这三大主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参与主体,具体来说包括数据产生方、采集方、提供方、平台运营管理方、使用方、监管方,是一个多边市场。这样一个复杂的多边市场如今高效运转,就需要构建四大机制:一是供求机制,能让数据健康流转;二是价格机制,确保数据有序流通;三是竞争机制,确保数据可以进行公平流通;四是风险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流通,其中包括数据分类分级、个人隐私保护和国家信息安全。有了这四大机制才能够保证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公平、安全的发展。
围绕上述四大机制,国家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时需要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制度体系,二是生态体系,三是技术体系。制度是基础,生态是核心,而技术是关键。
基础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会计认定、资产登记、定价和收益分配等。围绕生态体系的建设,要构建市场供给、市场流通、市场应用和市场监管四方面,打造这样一个生态需要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市场监管”,将“踩油门”和“踩刹车”并重,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在规范中繁荣,在规范中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们在数据的采存、计算、流通、治理、安全等方面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蒲松涛:
加快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数字产业集群是从事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数字化效率提升的企业主体及其相关机构等组成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从概念上看,“数字”是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主题。
数字产业集群高度依赖数据流通、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平台发展,形成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相结合的区域产业新型生态系统,在加速产业规模壮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效应。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不同之处在于,数字产业集群除了地理上的集聚之外,还有一种新形态,即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上的集聚。总体而言,数字产业集群具有数据要素驱动、数字平台支撑、产业融通发展、集群生态开放等特征。
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意义重大,它是数字经济与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从产业价值上来看,数字产业集群有两方面价值,一是它的规模价值,是其自身发展所创造的价值;二是其衍生价值,对其他行业外溢带来的增值价值。
国际上有一些数字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旧金山湾区属于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属于数字产业主导型,日本东京湾区属于数字转型牵引型,微软云生态属于数字平台聚合型。总结来看,国际数字产业集群体现出三方面主要特征:一是其产业实力本身非常先进和高端,二是数据要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三是其整个市场形态更加融合、开放。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沿循“新型基础设施拉动—集群数字化转型—数字生态形成—新技术新产业产生”的发展演进路径。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数字产业集聚区和数字产业集群。
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两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数据要素、数字平台正加快融入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政策牵引集群发展的效应正加速形成。同时,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产业方向研判日益复杂,二是优势资源争夺加剧,三是新兴领域治理仍待探索。
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从要素驱动看,除了技术、人才、服务外,要更多吸纳数据要素去驱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从转型价值看,要把数字技术赋能到各个行业,特别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要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制造业;从国际视角看,要着眼于构建开放生态,加强国际合作。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
数字建筑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数字建筑是指利用BIM和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战略,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数字建筑是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其提升到工业级精细化的水平,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
建设领域与工业制造领域不同,它具有高度专业、高度协同、高度独立、高度时效性的特点。建筑制品是一个公共服务,要想更加安全可靠可控地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系统,就需要在“治理”和“产业升级”这两条线上形成“双轮驱动”,实现两个不同方面的提升。因此在整个产业发展的时候,既要通过数字建筑形成“三全、三化、三新”的升级,还要在建筑产业这个更大的参照系下,对建筑市场以及施工现场进行整体升级,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发展。
面向政府主管和市场主体服务,通过双轮驱动,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住建厅”是以“云、大、物、移、智、BIM、CIM”等现代科技为支撑,整合住建“放管服”、工程建设、房地产市场和城乡管理等领域的关键业务,实现了“横向业务到边、纵向层级到底”的全覆盖。它可以打通业务堵点、连接数据断点,感知综合态势,智能自动预警,提升事中事后动态监管效能。通过“数字住建厅”,可以构建行业指标体系,打造“零时间决策、零距离指挥、零时空监管”的治理数字化能力,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可信计算平台总架构师刘亚森:
数据要素流通需要产学研各界加强合作
随着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数据要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其在生产、分配、流通和社会服务等各环节融入数字经济,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据要素价值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与其他要素融合创造的价值。
当前,数据要素流通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流通制度尚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流通制度。二是市场化交易模式较单一,数据交易所模式是我国最主要的数据要素流通模式。三是新兴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产生了数据流通需求增多与隐私保护技术之间的矛盾。四是部分领域缺乏深度标准研究,流通标准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数据要素流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产学研各界加强合作,促使关键领域成果落地,加速数字经济发展。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顶层设计先行,完善顶层制度,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的统一流通制度。二是在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自主创新,加强多主体参与,持续完善生态建设。三是安全技术融合创新,将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共同融合,鼓励探索更多样、综合性的技术方案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四是强化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与新兴技术融合,重点突破关键领域。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网联资深专家宋德王:
汽车数据衍生业务市场空间巨大
汽车工业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在当前阶段,百年汽车工业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通过开放平台汇聚的数据,将衍生和提供大量的新兴商业机会。目前,在汽车产业中,新车销售仍占据主导地位,数据业务在未来汽车的流通链条里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地位,到2030年汽车数据衍生业务将产生4500亿~7500亿美元的市场。
自动驾驶有比较显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主要呈现出让驾驶更安全、节约能源等特点。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施策,支持高级自动驾驶发展,成果显著,其中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在战略层面已经明确了发展路线图。我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实现了与国际并跑,并且有机会完成超越。国家自上而下密集出台了各项政策,顶层规划逐步健全,40多个城市出台了实施细则,推动测试、示范、商业创新探索。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正成为并将持续成为汽车产业、交通出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自动驾驶技术涉及车辆、芯片、算法、地图、定位、通信、安全等多个关键技术产业及智能汽车高端制造等,要扩增应用场景,适度超前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发挥5G远程控制优势,通过路侧设施的标准化、智能化促进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此外,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创新行业监管模式,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产品准入、通行和运营等法律法规实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