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3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主办的2023赛迪论坛在北京举行,同期举办电子信息分论坛。分论坛主题为“砥砺奋进 夯实工业增长‘稳定器’‘助推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内涵和新使命展开了精彩的交流和分享。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本次论坛,本报特摘编该论坛嘉宾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
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为推动中国工业经济行稳致远,电子信息产业仍需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对各行各业的托举、赋能和引领作用。针对如何共建产业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史惠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增进产业系统性、协调性;二是注重创新驱动,打造产业的引领性、战略性;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坚持产业开放性、共享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世江:
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入多路径突破爆发期
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引领力量,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已进入集群式创新、多路径突破爆发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持续活跃,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重塑传统工业价值链。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需业界直面机遇与挑战,加强统筹协作,共同探讨应对产业发展底层逻辑变化的方案,回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为产业循环贡献中国力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
以云聚能,以网促端 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
在虚拟与现实日渐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现实活动正向虚拟世界迁移,虚拟现实在未来数字世界发展中不可或缺。目前,94%的未成年网民通过网课进行学习,63%的网民会观看线上直播并在直播间下单购物,43%的用户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时间每天为2~3小时,29%的在线办公会议用户具有付费意愿。
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依旧在技术创新、内容研发、产业生态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全行业对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性的科研不足;第二,优质的虚拟现实内容缺乏;第三,产业生态需进一步完善。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将通过持续进行的虚拟现实创新研究,引领虚拟现实和混合增强智能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未来,在虚拟现实2.0中,需要在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三方面寻求新的技术突破。
欧洲科学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张彦:
数字孪生从六方面赋能工业互联网
数字孪生是基于物理实体在数字空间建立一个100%精确复制的数字孪生体。它可以对物理世界中的实体进行多维度、多粒度的精准虚拟映射,形成“数据感知—实时分析—智能决策”的实时智能闭环。其中,物理世界中的实体概念十分广泛,可以是设备、传感器、机器人、工业生产流程或复杂的物理系统。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基于数字化模型,能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更高性能、更全面地监控,并且通过优化、预测、容错技术和自动化流程保持更低的系统故障风险,在解决现实中工业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同时,还能实现更低的系统维护成本。
数字孪生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将带来六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精准映射与一致表征;第二个优势是特征挖掘与态势预测;第三个优势是数字、物理空间双向交互;第四个优势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第五个优势是系统容错;第六个优势是自我更新与持续演进。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
存算一体技术将突破“存储墙”瓶颈
未来,存算一体技术将突破存储墙限制。目前,存算一体技术已经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显著缩短存储与计算单元的距离,降低数据搬运规模。例如,将存算一体技术运用在SRAM存内计算中,能够实现高能效、高耐久、快速读写、工艺兼容性强等功能,适合边缘侧的高能效、低延迟推理任务,并具备训练潜力。
学术界也在存算一体技术领域中不断涌现出科研新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实现了全球首个对非稀疏网络友好的、基于差值求和的SRAM存内计算芯片。同时,北京大学还实现了全球首个无时钟的全异步SRAM存内计算脉冲神经网络芯片,该芯片的能效为国际同类最好水平。
未来,存算一体技术有望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的存储墙瓶颈。同时,随着新型存储技术日趋成熟,有望进一步推动存算一体芯片的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
2025年我国元宇宙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元宇宙是科技、产业和资本高度关注的热点领域,正成为引发新技术“杀手级”应用和融合技术应用的新风口。根据国内发布的地方元宇宙政策数据,到2025年,我国元宇宙产业规模将近万亿元。
在元宇宙终端入口方面,2023年全球VR/AR设备出货量将持续增长,我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IDC预测,2023年,全球VR/AR设备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1.5%。未来数年,VR/AR设备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到2026年,VR/AR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3510万台。中国VR/AR头显设备出货量全球占比预计将从2021年的15%左右提升至2026年的34%左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艺铭:
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缺乏园区层面权威指数
从实践层面看,园区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不过,当前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缺乏园区层面的权威指数,亟待增强相关研究。《园区数字经济指数和产业资源禀赋模型研究》构建了四层级园区数字经济指数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类指标、11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39项具体指标,并采用系列调研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赋权,对部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数据进行模拟测算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资源禀赋变化的核心要素,通过内化数据要素,提出新的产业资源禀赋模型,将园区数字经济发展分为资本—管理驱动型、数据—资本驱动型、数据—技术驱动型、数据—管理驱动型、人才—管理驱动型等五种类型,正好与园区数字经济指数相对应。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副所长周峰:
硅能源将掀起一场能源革命
硅能源主要是指利用硅产生、传输、消费和储存能源,在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硅能源将掀起一场巨大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
硅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是部分替代、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硅能源体系与传统能源体系相比,在运转效率方面,硅能源体系的能量输出利用效果更好;在储量分布方面,硅能源具备顶层优势;在产业形态方面,硅能源全链条更创新;在应用场景方面,硅能源带来全景式突破;在载体呈现方面,硅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进展速度更加显著。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
未来产业将在5~10年实现梯次产业化
未来产业是指,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潜能极大,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依赖度高的产业,涵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深海空天、能源环境、新型材料等六大领域。通过长期培育,未来产业将在未来5~10年内实现梯次产业化,并有望在10~15年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围绕顶设引领、生态构建、要素保障、应用示范、人才支撑和交流合作六大维度,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京东方精电CEO苏宁:
车载显示3.0时期拥有更大创新空间
车载显示有三个发展阶段:其一,以车载显示屏突破1亿片为分界的智显1.0时期,该时期车内显示屏多为α-Si小尺寸单屏,产品形态单一,技术较为保守。其二,随着车载显示出货量的迅速增长,产品形态也更加多样,如柔性、曲面、异型、隐藏显示、超大尺寸、多联屏等新型显示形态,技术也更加多元化,不仅有α-Si传统的显示屏技术,更创新出了LTPS、Oxide、OLED、BD Cell等前沿技术,这个时期的车载显示屏开始从数量增长方面转化到功能和品质的提升上,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化,这是智显2.0时期的发展特征。其三,全息投影、AR/VR、3D、定制化开发设计等或将成为屏厂与车厂今后的探索方向,为智显3.0时期留出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
音视频技术向3D升级带来视听革命性体验
目前,音视频的升级将为消费者的视听体验带来革命性的提升。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音视频的沉浸式体验要从2D升级为3D。未来,图形计算产业空间巨大,云化3D图形引擎是关键核心技术。华为正积极布局下一代3D图形引擎,打造3D数字内容制作产业高地,加速3D数字内容供给,构建安全开放的数字版权保护生态体系,为影视内容安全保驾护航。因此,未来需要针对云计算建设一个3D内容生成工具链条,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将逐步完善。
燧原科技首席软件战略官李彬:
大模型产业存在三大核心痛点
大模型随着ChatGPT的推出成为当前热点,目前产业存在三大核心痛点:一是成本高,训练周期长,算力、存储等资源消耗巨大;二是难度大,训练需要软硬件协同,同时面临分布式存储、集群算力调度、高容错与网络通信等系统级工程挑战;三是缺乏工具,训练缺乏高效易用的分布式训练框架工具,导致分布式训练技术门槛高。基础大模型浓缩了生态,对于算力的具体需求更加明确和聚焦,生态想象力更加明显,要想解决上述痛点,在软硬件层面均需达到大模型构建的技术要求。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
国产汽车芯片未来仍需坚持“长跑”
未来汽车芯片将有三个趋势:新功能的增加将导致部分类型的芯片数量增加;从分布式架构到域控架构的变化将导致部分类型的芯片数量减少;功能集成度高的芯片替代多个简单功能芯片将导致芯片数量的减少。汽车芯片产业涉及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上下游链条长,分工高度专业化,技术和资本含量高,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国产汽车芯片虽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产业安全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发展迅速,不过未来仍需要坚持“长跑”。
阿里研究院跨境电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岳鸿飞:
新型产品成为消费电子海外跨境需求重要增长点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将呈现五大变化趋势:第一,东南亚国家的消费电子线上化需求在快速增长,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增速大幅降低;第二,把消费电子定义为原材料、中间品和成品,目前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增速明显快于成品;第三,电子产品出口原材料的增速明显快于成品;第四,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产品成为消费电子海外跨境需求的重要增长点;第五,传统的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彭健锋:
我国彩电出口自主品牌占比在提升
随着消费电子产业规模的增加,我国彩电出口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我们自主品牌出口的占比在不断提升。在全球十大彩电品牌中,中国品牌占了5名。第二,中高端产品的出口占比在不断提升。例如,MiniLED背光电视的出口在今年前两个月同比增长超过100%。第三,在出口产品中,高端产品、游戏类产品、大尺寸产品在增加,整个产品出口更加针对年轻群体。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副主任刘四平:
半导体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回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行业进入到了波动期。据多家机构预测,乐观估计市场会在今年下半年回暖,但全年整体市场规模会下降4%~5%。在这样的波动中,企业若想平稳度过,需要注意保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行业发展部副主任王青:
我国光伏装机量正迈上新台阶
2022年,我国光伏行业无论是制造端、应用端还是进出口均取得可喜突破,我国光伏装机量正迈上新台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可能会达到280~330GW,我国光伏装机量可能会达到95~120GW,各环节的产量也将突破新高。2023年的行业特征变化如下:一是随着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平衡,供应链价格可能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二是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和产能的不断释放,高效电池技术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在2023年,光伏企业需要关注两点:其一,不仅国内扩产产能不断落地,海外也在积极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供应链,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其二,随着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不断深入,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