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出现新格局 安全瓶颈待解_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下称规划草案)21日开始网上公告,本次规划草案提出到2035年,副中心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新城人口设上限 生态空间占比40%以上】

根据公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在通州区的西北方向,紧邻朝阳区。规划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
按照规划,副中心将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按照规划,副中心将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
规划草案提出,将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将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据介绍,9平方公里,为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技术变革、重大项目预留空间。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提高生态空间的规模与质量,强化生态底线管控,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40%以上。
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生态目标已立下 一带、一轴、多组团布局】

到2035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8%提高到4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绿道约280公里,水岸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城市设计是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在通州古城,三庙一塔的历史景观将被完整保护,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指,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是指,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多组团是指,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街区。
划草案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还将以大运河历史背景和自然资源为基础,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秉承自然生态理念,构建系列分洪体系,保障防洪防涝安全。未来,城市副中心加强高度管控,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

【六元平衡生活服务圈 没有城市病的未来新城】

提出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这次规划提出了六元平衡,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过去只能说到职住平衡,而这次通过大数据模拟,把职、住、医、教、休、商业服务这六元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进行最大可能的提供。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灭掉了大都市无谓的每天来往交通,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中多次出现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法,对于城市发展质量高度重视。规划提出生态建设、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一系列规划指标,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副中心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以上。

【主副关系处理好才能共兴发展】

未来,副中心建设中还需谨慎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通过对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有效承接和紧密对接,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最终才能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局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