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 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领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动工业用能绿色转型,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装备供给,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深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应用,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26 10:34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莫君媛 黄晓丹 张秉毅 李欢 李鹏梅 霍婧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从源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

产业结构高端化加速推进

我国以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作为拓展工业增长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工业经济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1.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2022年,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多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0万亿元,成为引领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5%和31.8%,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6.1和3.6个百分点。

2.积极稳妥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

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初步建立了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累计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产能3亿吨左右,地条钢实现全面出清,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2012-2022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长期维持两位数增速,成为提振工业投资、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3.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

通过产业转移和地区协作,在破解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同时,推动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研究制定实施重点行业布局方案,引导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布局了若干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在沿海地区高水平建设一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立足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定支持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

京津冀地区协同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新兴产业。长三角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沿长江的11省(市)已建设超过1200家绿色工厂,沿黄河9省(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

能源消费低碳化成效显著

强化节能降碳目标导向,持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能效水平,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加快工业用能多元化、绿色化,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

1.提高工业用能效率

发布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发布17个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促进企业节能降碳、降本增效。2012-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约36.2%。2021年,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了9%以上,全国火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下降到302.5克标准煤,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2年在重点行业领域创建43家能效领跑者企业。加快高效用能设备推广应用,2022年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新增占比均超过60%,在役占比分别达到14.8%、10.5%。

2.优化工业用能结构

推广工业绿色电力应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智慧能源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2022年我国绿电交易成交量96.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和通信业企业是绿电交易的主要购买方。稳步推进氢能、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聚焦重点用煤行业、领域,推动煤炭逐步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质材料转变。据初步测算,我国工业领域用作原料、材料的煤炭年转化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

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电锅炉、电窑炉、冶金电炉等主流电能替代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截至2023年3月底,共发布五批118项产品(技术)、七批230家工业领域示范企业(园区)。

2022年,全国工业用电量5.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工业电气化率超过26%。

资源利用循环化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加快转变工业资源利用方式,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的同时,努力减少资源环境代价。

1.加强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

持续实施废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培育973家规范企业。与2012年相比,2022年10种重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提高约1.4倍。实施覆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流向溯源管理,推动汽车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设立回收网点万余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327个地区。培育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84家,骨干企业动力电池金属再生利用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梯次利用产品已应用于低速车、基站备电、储能等领域。

2.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

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创建6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探索资源型地区和大型产废企业绿色转型路径。

工业固废已成为水泥等重要工业产品的有效替代原料,部分固废“以渣定产”等典型发展模式加快形成。推动新兴固废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部署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

3.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

聚焦重点用水行业和重点缺水地区,深入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遴选115家水效领跑者企业、园区,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遴选32家企业和园区开展试点。工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大幅下降,2022年全国工业用水量(取新水量)较2012年下降2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60.4%。工业重复用水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连续10年提高,2022年超过93%,钢铁、石化化工行业分别超过97%和95%,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装备供给绿色化优势加快形成

我国持续加强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工具、新能源装备等,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1.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培育了344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持续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水洗衣机等绿色智能家电产品。截至2023年5月,推广近3万种绿色产品。

2.推进交通工具绿色转型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84.2万台,同比增加87.9%。加快发展绿色船舶和航空,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优先发展绿色动力技术。2022年,船企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到49.1%。大力推动新能源航空器、新能源航空动力、可持续航空燃料等绿色航空技术创新,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完成适航取证,小批量投入市场。

3.推动可再生能源装备高速增长

2022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3万吨、357GW、318GW、289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2022年,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增长45.5%。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前10名中,我国企业占6家。

数字化赋能作用持续凸显

我国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推动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效相关标准制(修)订。持续打造196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标杆。目前5G基站单站址能耗已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了20%以上,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比值已降到1.3。

2.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融合

截至2022年年底,反映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77.0%,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4.0、28.2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带动钢铁、石化等流程型工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推广40余个“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涌现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批应用实践,促进传统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1.建立标杆梯级培育机制

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牵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遴选绿色制造名单,2023年4月底,国家层面共创建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省级层面创建绿色工厂3839家、绿色工业园区24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56家,市级层面创建绿色工厂2545家、绿色工业园区5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2家。绿色工厂能耗水平整体优于能效标杆水平,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2.增强绿色制造服务能力

紧跟绿色制造生产模式变革方向和发展趋势,革新服务模式,加强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精准、高效、系统的服务。培育180余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从规划设计、诊断咨询、系统集成、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为工业企业提供“设计+制造+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

3.提升绿色环保水平

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系统化提升工业污染物治理效能。发布《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截至2023年4月,2.4万余种电器电子产品达到管控要求,行业覆盖率超过70%。发布《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2022年乘用车单车铅含量(除铅蓄电池外)较2015年下降50%,累计削减铅使用量超过1万吨。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500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9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截至2022年年底,培育环保装备骨干企业268家,绿色环保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绿色环保领域企业占比超过15%。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我国加快完善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法规、财税、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持续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为工业绿色发展任务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制(修)订《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工业节能监察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和管理要求。围绕工业节能、节水、低碳、资源综合利用及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制(修)订相关标准500多项,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1.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综合运用中央和地方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各类政策资源支持工业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各级财政加大对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实施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强产融合作,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截至2022年年底,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5万亿元。

2.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我国水周等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舆论引导,宣传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先进技术。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4650项、先进环保治理技术装备523项、节水工艺技术装备443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及装备350项。通过举办培训、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各方交流,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3.深化绿色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能效提升、资源节约等领域务实合作。依托中欧、中法、中英、中韩、中巴(西)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等双多边机制,持续深化在绿色制造、节能减排领域开展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推动联合国有关机构在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为全球工业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