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 仍需破解四大瓶颈

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链发展“断点”和“堵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战略缺位、基础薄弱、要素欠缺、配套不足等瓶颈,需要在构建转型生态、强化创新能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做好资金保障、优化转型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23-12-27 15:56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鲁金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振兴制造业,而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佼佼者,是强链补链的生力军。截至2023年7月,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超1万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要促进重点“小巨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要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上云用云等服务。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链发展“断点”和“堵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战略缺位、基础薄弱、要素欠缺、配套不足等瓶颈,需要在构建转型生态、强化创新能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做好资金保障、优化转型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政策支持。

一、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整体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协同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低

与大型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相对滞后,在客户服务、决策支持、供应链等方面的数字技术深度应用不足。相关数据显示,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的国家级和省级“小巨人”企业分别仅占19.1%和11.6%,而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和践行实施阶段的国家级和省级“小巨人”企业占比高达80.9%和88.4%,表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普遍不深。

(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数字技术起步较晚,在关键工业软件、控制系统、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从719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样本的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来看,仅有8家公司有专利自引用行为,从有效发明专利(授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来看,样本公司中仅有177家有专利自引用行为,表明其在技术专业化和持续技术积累上仍需加强。

(三)数字化转型协同水平不高

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协同。专精特新企业通常是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后,若缺乏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磨合,可能导致交易成本攀升、业务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缺乏协同。专精特新企业地理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青岛、东莞、厦门,超一半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二、战略缺位、基础薄弱、要素欠缺、配套不足等成为主要瓶颈

(一)战略缺位:转型认识不足、方向不明

一方面,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管理者将数字化转型简单等同于生产自动化或者在线营销,对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条件、具体流程、优势与必要性、措施与实施路径等了解不深,未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去。部分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缓解经营压力的效果不明显,见效周期长,数字化转型意愿不强。另一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对于如何分阶段实施数字化转型缺乏充分认识和准备,也缺乏明朗的未来愿景和清晰的战略规划,往往孤岛式盲目部署数字化转型。有关调查问卷显示,清晰合理地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或战略的专精特新企业仅占15.5%,超七成的企业仍处于正在制定或尚未制定规划或战略的阶段。

(二)基础薄弱:转型关键基础能力不够

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装备占比、信息系统覆盖率和设备联网率均具有较高提升空间。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日常办公等各业务环节的大量的应用系统相对割裂,缺乏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此外,部分企业仍存在基础数据不准确、编码体系不统一、数据处理手段老旧、决策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让数字化转型无从下手。

(三)要素欠缺:资金、人才等供给不足

一是数字化转型资金不足。我国要求专精特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制造业细分行业差距大,转型定制化程度高,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此外,企业融资比例低、难度大也是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不到20%的“小巨人”企业和不到10%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获得了股权投资。二是专业化数字人才引进难。专精特新企业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均远不如国企和大型企业,导致数字人才引进困难。如,截至2021年年底,东部某市百人规模为主的专精特新企业中高技能工人只占39.4%,而需求已达43.9%。

(四)配套不足:数字化服务供给有待提升

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垂直领域,其数字化转型需求碎片化、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企业自主开发定制化的管理系统成本高,周期长,多数企业无法承受这种费用,需要借助第三方服务商来帮助自己建立起数字化转型逻辑地图。但目前,市面上通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数量少、针对性弱,很难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有能力承担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核心技术开发、数据运营等关键任务,且能实施“总包”的第三方服务商很稀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五点建议

(一)着力构建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任务书”和“路线图”,强化数字化转型认识,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鼓励专精特新龙头企业通过搭建平台对接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数字化合作联盟,并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发展生态圈。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商业模式、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和服务的全方位变革,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制造标杆。

(二)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数字技术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强院强校强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科技攻关。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三)加强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围绕自身需求,联合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对数字化技术人才、运营人才、管理人才等进行分类培养,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信息和数据素养、数字安全、数字化转型案例分享、数字化项目实践等方面,分领域分层次开展员工数字化技能培训。

(四)做好数字化转型资金保障

通过提供费用减免、贷款利率优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设立数字化转型基金等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资金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质押融资业务,提供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五)优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服务资源库,培育深度服务信息化示范平台,聚焦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需求和差异化需求,多措并举,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普惠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助力开拓更加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因地制宜落实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举措。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水平,为专精特新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保障。

文︱ 鲁金萍 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

合作站点
stat
Baidu
map